【阿北望遠鏡】選舉季求生指南──長輩圖之外,如何與意見不同的親友對話?

編按:

由專業國際 NGO 工作者褚士瑩坐鎮回答各種 NPO/NGO 相關提問的專欄【阿北私會所】轉眼就 2 歲了!今年開始,褚阿北與 NPOst 決定轉身探頭,向外觀察,從阿北在國際非營利組織擔任顧問工作的日常中,帶回國際間在社會服務領域裡,各種好玩、有趣的潮流與做法。這個從 2018 年開始的新專欄【阿北望遠鏡】要分享的,可能是一個小小的設計,也可能是一個巨大的野心,甚至是一個失敗的計畫或爭議的概念,但無論如何,都希望成為臺灣 NPO/NGO 工作者一種新鮮的思考。

ps. 雖然如此,【阿北私會所】精神不死,如果你還是有 NPO/NGO 相關的問題,還是歡迎舉手發問 喔!阿北心腸軟又愛罵人,一定不會棄之不顧的!

 

美國期中選舉剛剛結束,臺灣的選舉即將到來,無論我們站在什麼立場,一定都會需要面對跟我們意見不同的人,他們很多不只是網友,也是家人、朋友或同事,和我們的關係也可能因為選舉而產生非常微妙的變化,這對於敏感型的人來說應該十分難熬。所以,我們就來談談如何面對吧!

隨著年紀成長,我們跟親近的人說話的時間、次數變少了,想法也變得越來越遠,尤其在選舉季,我們會特別想跟認識的人討論政治議題,過程卻可能很不容易,尤其是跟爸媽。但總不能天天回家只跟爸媽說些不著邊際的表面話,或只知道如何跟陌生人說話,卻不知道怎麼跟最熟悉的人對話。

不如把選舉季節當成面對世代衝突的自我挑戰,學習一些小技巧,幫助自己學會這門功課。

圖/Sam Truong Dan @ Unsplash

如何與親密的人討論政治議題?

1. 拋下成見,一期一會

越是彼此熟悉的人,越要記得在談話中保持距離,同時抱持著好奇心不要以為自己已經都知道對方是怎麼想的,或認定對方是一個怎樣的人。「你又來了!」或是「你總是這樣!」這樣的句型跟「芝麻開門」作用恰恰相反,是會立刻讓對方關上心門的咒語。

2. 像尊重好朋友一樣尊重家人

認清楚對話的主角是誰?當對方來找你說話,要記得他才是主角,談話的中心也必須停留在他身上。縱使你有再多的想法,也不能綁架整個對話進行的方式與對話的方向。

跟熟悉的人說話時,特別容易忘記人與人之間的基本禮貌,突然岔題,和沒認真傾聽,這並不會讓對方覺得親近,只會覺得不受尊重。

3. 信任對方的思辨力

相信對方可以自己思考、自己做出對的決定。

你最不應該做的事,就是不斷的「告訴」。抱著指點的好意說:「我跟你說,這件事情你就應該如何如何……」其實就是一種不信任對方的表現。如果你真的信任他,就應該加入他的思考過程,但是讓他自己做決定。

圖/Simon Rae @ Unsplash

4. 避免代為下結論

跟認識的親人朋友說話,是為了能夠增加彼此的能量,而不是抵銷。扮演對方的夥伴、指引者、灌溉者,引導對方想得更深,表達得更清楚。「你記不記得幾年前,你遇過一次類似的事情,那時候是怎麼解決的?」這樣的引導,是只有彼此熟悉的人能做到的,所以特別有價值。

我們能幫助對方勾起回憶、引發思考,但是切忌幫對方下結論

5. 創造安心表達的氛圍

因為是認識的人,所以更應該可以自由表達,但我們常在這方面犯下訴諸權威的錯誤,讓對方覺得跟你很難溝通,久而久之,就乾脆不溝通。

如何從「你是我生的,我怎麼會不知道?」變成「雖然你是我生的,但我不一定知道」,是一門與最親近的人說話的藝術。

6. 察覺彼此的影響與模式複製

孩子是父母的翻版,我們會怎麼說話,與「父母怎麼跟我們說話」、「父母彼此之間如何說話」有非常重要的關係。家人之間平常說話的習慣,是會傳染的,所以很多人在家說話的方式,跟在外面說話的方式判若兩人,那就是溝通上的落差。這個落差越大,對於家庭成員彼此互動品質的影響就越大。

圖/Rhone @ Unsplash

7. 共學

對話雙方一定可以從彼此身上學習,不應該預設關係一定是單方面的傳授者與接收者,長輩不需要、也不可能事事比晚輩更懂,但很多長輩誤以為自己要表現出什麼都知道的樣子,在這個家裡才能保持地位。所以如果對於最新的 AI、多元社會、科技生活,有國際觀的教育、育兒等這些陌生題材也一定要不懂裝懂,或是只要不懂的就抱持反對與排斥,這不僅無法維護自己的尊嚴,也只會加深世代的鴻溝。

熟人對話的好處,就是可以暫時放下面子,去學習那些不好意思對外承認其實並不瞭解的事物。

8. 記錄並分享心得

當我們意識到對方重視我們說的話,就會更認真面對談話,下次的談話品質就會更好。所以每次對話之後,記得用通訊軟體把談話的重點寄給對方,或是在你們共同的家庭群組、親友小圈圈裡分享一些心得。

這種隨手簡單紀錄的方式,除了確定彼此沒有誤解,也可以取代過去的書信功能。之後回顧時,才會提醒彼此曾經共同經歷了什麼,彼此的情誼可以因此更加鞏固。

懂得如何跟最在乎的人說話,正是學會如何說話之後,給自己最棒的禮物。

圖/G. Crescoli @ Unsplash

面對衝突時的 7 個對話原則

接下來,是面對「有影響力的外人」,可以使用的方法。

身為一個和平工作者,面對各式各樣的衝突跟意外,什麼時候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怎麼說,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口若懸河的人,在談判桌上通常說得越多,剩下的信任籌碼就越少。

解決衝突的祕訣,除了尊重、傾聽、接受、支持,沒有別的。

抱持這 4 個原則,只說該說的,不該說的不要逞口舌之快,是衝突解決要有效的重點。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提醒自己幾個面對衝突時的說話原則──

1. 情緒來時,不要說話!

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說出情緒性的發言。逞一時的口舌之快,只會在事後付出更大的代價。

2. 偶爾妥協,但不能棄守底線

不能為了避免衝突,就接受情緒勒索(例如「如果你愛我就該怎樣怎樣」),不然同樣的情形只會一再發生,陷入惡性循環,直到大爆發為止。

3. 想清楚再說話,不要邊說邊想

有些人習慣邊說邊想,這在面對衝突時是個壞習慣,因為你永遠不知道順口說出不周全的想法,會造成什麼嚴重的後果。

4. 別忘了你的最終目標

不能為了消弭衝突而降低標準,例如停戰協議總不能妥協變成「單日打、雙日不打」,這只是拖延了問題,沒有真正解決問題本身。

圖/Mohammad Metri @ Unsplash

5. 進入前後脈絡與在地化

衝突往往有非常個人、非常在地的背景,就像每一對夫妻都覺得他們的爭執跟所有其他夫妻的吵架不一樣,覺得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無論這是否屬實,要解決衝突,就必須尊重當事人的這種認知(即使是錯誤的)。

6. 合乎常識,不誇大

談判的條件,必須要合乎常識。就像買賣行為一樣,有人想買、有人想賣,才有可能完成交易。不可以像劣質業務一樣,用話術推銷不好的商品,因為期待落空只會讓新的衝突更加激烈、難以解決。

7. 傾聽那些沒有說出口的話

衝突中,那些沒有說出來的言下之意與弦外之音,往往比說出來的話更加重要,仔細聆聽,有助於你釐清衝突的本質。

圖/Jacalyn Beales @ Unsplash

在工作上面對衝突,學習解決衝突,幫助我在日常生活中面對衝突時,學會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是一堂珍貴的說話課。希望這幾個原則,能幫助我們安然度過選舉季!


延伸閱讀:

【阿北望遠鏡】從美國的族群歧視到臺灣的同婚衝突,我們如何面對撕裂社會的議題?

那些我真的很討厭案主的時刻:成為社工前,先成為一個「人」

褚士瑩

褚士瑩,資深 NGO 工作者阿北,年近沒有半百,打交道的公益組織超過百餘,喜歡胡搞,語不驚人死不休,從來不怕吵架。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