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是因為現實人生一無可信;拜廟,是過勞生活的真實喘息/林立青《如此人生》書摘

圖/frank mckenna @ Unsplash

編按:

「8 大女孩、酒促小姐、夜間工人、失業廠員⋯⋯社會暗角的笑、淚與傷,以及被視而不見的一切,說出來哀傷,卻真實存在。」

2017 年 2 月,寶瓶文化出版監工作家,同時也是 NPOst 專欄作家林立青所撰寫的《做工的人》,透過林立青的雙眼,我們看見工地現場做工者的生命紀實。這一次,林立青的第二本新書《如此人生》,跨足工地以外的領域,往社會幽微而晦暗的角落望去,那些鎮日埋頭苦幹的邊緣勞動者如何努力過日子,又多麽難以翻身,盡書於此。

本篇選自書中「路邊的陰德」一章,積陰德對勞動者來說,不僅是求保佑、求心安,也是盡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離開學校出社會以後,我發現身邊的人似乎都異常相信「陰德」這種事。有些人難以理解:為什麼在文明昌盛、科學先進的現在,還有大量的人信奉傳統信仰?

說臺灣人迷信的人,根本沒想過是因為現實生活一無可信

信仰,是一種休息與心情轉換

過去有人這樣問過我,我的做法是要他去工地累上一天,就能知道臺灣勞工即使是努力到了自行開業拚搏以後,退休也不大可能安然無虞,長期下來還是想要養兒防老,多在社區、家鄉行善。大家會有一種「今天你幫我,我幫你」的獨特想法,甚至有些師傅有自己的邏輯,戲稱為「大水庫理論」:一方面笑說有錢時要多幫人,說運勢、風水是輪流轉的;另一方面則認為當身邊朋友有難時,不給予幫助會被大家看不起。

圖/diGital Sennin @ Unsplash

事實上,勞動工作者的身體狀況約略在 30 多歲時達到巔峰,多數人會在 40 歲前習得一技之長而出師,一直到 50 歲上下,是所謂事業拚搏的黃金時期。這時候的經驗與技術增進反應在工作表現上,可以彌補體力下降時的病痛和內傷,只是隨著環境不景氣,多數師傅並不見得可以拚搏到黃金時期的收入。

我所觀察的工地勞動者中,大多數都有追求信仰的習慣,或者在工作青黃不接時,去尋找宮廟參拜。這樣的拜廟還有它的實用性。我有一對夫妻檔師傅,先生的脾氣極大,工作一忙起來,稍有不順就發悶氣,搞得大家情緒緊張,心情不好。他們夫妻之間的解決方式就是前去廟宇參拜,大殿 3 炷香,手中喃喃有詞地念幾句:「保庇挖牽手欸身體轉好,保庇咱豪豪考上警察好好做,以後麥呷苦。」另一半在旁邊聽了,就算再氣也能消火,接著到宮廟旁吃一吃美食,好像就這樣和解了。隔 2 週,他繼續在工地開罵,我們便虧他應該要再去拜一拜,無形中助長了傳統信仰。

這些傳統信仰的儀式雖然看似迷信,但我認為真的有用,只是很可能用途並不在儀式本身。當所謂「運勢不順」時,其實非常有可能是過勞或體力不佳,精神難以集中。現代人會說應該要適度放鬆,但在工作現場,每天都趕著做出成品及固定數量,做愈多賺愈多的結果是每個人都過勞,少有完整的休息時刻,總要到「運勢不順」後,連續花個幾天拜廟,開車前往北海岸兜風、前往三峽白雞轉換心情,吃吃當地的特產,帶點伴手禮後分送親友,自然也就改換了運勢。就算是市區內的宮廟附近也有大量按摩店、美食攤,讓人盡可以在紓壓後,改換心境。

圖/Liu Dyson, CC BY 3.0 @ Wikimedia Commons

積「路邊陰德」眼見為憑,求個好報

我至今仍舊不知道「積陰德」的定義,有些人說拜廟進香是積陰德,但我更喜歡另一些方法:他們相信「眼見為憑」,要親眼看到需要幫助的人,才願意捐獻或贊助。這種方式有些是用在鼓勵路邊街賣者,或者那些「地瓜媽媽」。近年來,師傅們愈來愈少捐獻香火,除非宮廟在自家旁邊,平日就在做好事並且自己看得到,否則現在流行的是幫助那些穿戴有公益慈善組織背心、在街頭做起小生意的人。

這種新方式不知道從哪裡生出來的,但在短時間內就影響了我周遭的人。臺灣原本就有在市街上賣口香糖等小物的「甘苦人」,市街習慣了他們,也和勞動者的生活環境重疊。這些人其實過去就已出現在宮廟門前,只是在千禧年前後,各種都市謠言興起、大眾真假難辨,難以判斷是否要給予支持。直到近年來,由各基金會或公益組織、社工等協助的方式被確立以後,這些街賣者才開始被去汙名化。

這也讓「積陰德」的方式有了變化。我開始觀察到大家除了拜神,好像理所當然地認為,向這些穿有組織背心的小攤商買東西,也是一種積陰德的方式,於是開始有了「路邊的陰德」說法,有時是買地瓜,有時買個溼紙巾。有一次幾個師傅還告訴我,如果哪天他們「落魄」了,也要去穿這樣的背心,走上街去自賣營生,他們說:「我有記得他們基金會的名字,『人安』嘛!」

那天,我和賣涼粉的朋友坐在她店裡瞎聊笑鬧,剛好有個街賣者經過,她便要我多買一點,說反正我們人窮命賤,趁現在還有能力賺錢的時候積一點陰德,且因為我信耶穌,更應該積「路邊的陰德」,以防我們 2 人萬一老後無子,還能投靠社政單位收容。於是我買了新巨輪協會 300 元的街賣品,也叫現場的朋友們一起買,笑說:「我們賤命,買一條藥膏和滾珠永遠不夠用,一起來從痛風買到中風吧!」

一群人胡鬧之餘,坐在輪椅上的街賣大哥竟笑著認真對我們說:「積陰德幫我們的人,會有好報的。

我至今都還覺得自己被這句話祝福了。


延伸閱讀:

NPOst 專欄:林立青

「會教師傅,不知道怎麼教兒子」做工人的家族傳承之路/林立青《如此人生》書摘

「被」自願離職簽了 4 年依舊失業,阿嬌姨的「認命」人生/林立青《如此人生》書摘

「整個臺灣都在賭」,《如此人生》如何還原勞動者的完整人生?/林立青新書推薦序

作者介紹

林立青

一個市場養大的孩子,一路讀完私立科大,拿著文憑進了工地,在工地現場從事監工至今。現實專長為搬弄、造謠和說謊,用來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編織的謊言能夠吸引憐憫,搬弄而成的印象可帶來同情,造謠之後好求取寬容。如此而已。然因多次祈求仍不可得一個不需說謊的人生,唯有文字是最好的卸妝品:將平日堆疊在自己和周遭人的謊言謠言一句句抹去。留下一個完整如初,卻又無法訴說感受的現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