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死的前線、專業的後勤,跨國戰地醫生的人道救援之路/專訪「無國界醫生」

近來因為電視連續劇《麻醉風暴 2》重現了戰地醫生執行任務的過程,讓許多觀眾看見了救援組織在前線的工作狀態。

但走出螢幕後,在現實中聽到無國界醫生組織(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MSF),你會聯想到什麼?每天在槍林彈雨中救人、止血?還是成天在資源極度匱乏的環境中揮汗動手術?或是一群有抱負、敢冒險的人組成的團隊?

這就是一份紮實的工作。」來自臺灣、現任香港無國界醫生主席的劉鎮鯤,用簡潔的一句話概括了整個組織的想像。

就在去年,「這份紮實的工作」團隊也來到臺灣設立臺北辦事處,在這落地生根,述說身處前線的工作故事。

為了讓臺灣人更加認識組織,無國界醫生(MSF)在臺北的辦事處透過舉辦如照片展、救援項目體驗展及紀錄片展等實體活動,增加和民眾直接接觸的機會。圖為劉鎮鯤 2017 年 6 月於 MSF 光點華山影展期間的致詞情景。圖/無國界醫生臺北辦事處提供

成立近半世紀,終於在臺設立辦事處

國際人道救援組織「無國界醫生」(MSF),1971 年於法國巴黎成立,走過近半世紀,救援足跡踏遍全球超過 60 個國家,前後已有數以萬計從事醫療、後勤、行政與管理等專業人員投入救援行動。其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另外在全球各地還設有 24 個協會、29 個辦事處。

曾參與 7 次前線救援任務的劉鎮鯤表示,MSF 的成員如同許多 NPO/NGO 一樣,分為無給職的協會董事會成員,以及有給職的辦事處成員。簡單說,就是由一群不支薪的協會成員去「監督」有支薪的辦事處成員,來確保組織的運作不致於偏離成立宗旨。

MSF 臺北辦事處經理的鄭巧鈺(左)與香港主席劉鎮鯤(右)。圖/無國界醫生臺北辦事處提供

作為一個規模不算小的全球組織,運作模式相當謹慎,MSF 要在某個地方設辦事處之前,得花好幾年的時間評估與審核。

無國界醫生來臺設立辦事處,緣起於 2011 年開始的一項全球區域評估計畫。當時,MSF 考量過去 40 多年來,多數資源都集中在歐洲,為了讓資源擴散到更多區域,才催生了這項全球性的計畫,希望從中找出人力資源較豐盛、有潛力發展成正式據點的新區域。

「在那之前,亞太地區只有日本、香港和澳洲設有辦事處(能籌款、招募救援人員,以及進行媒體聯繫和發布訊息),所以 MSF 就特別把就把新加坡、臺灣和韓國都納入考量。」劉鎮鯤回憶。

最後,臺灣順利通過評估,與烏拉圭、新加坡、芬蘭和紐西蘭等國,一起成爲「錄取名單」裡的一份子。接著,這些國家的 MSF 團隊便藉著鄰近辦公室的協助,紛紛積極籌備成立自己的辦事處。

堅守組織宗旨,聚焦人道救援

近代臺灣由民間自主發起的各種組織和行動,已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動力,但對 MSF 來說,雖然身為非營利組織的其中一員,確保組織的立場與任務不致飄移,仍是臺北辦事處的重要任務。

事實上,早在 10 多年前的 921 大地震,日本的 MSF 就曾派專員來臺勘查,2009 年發生的莫拉克風災,MSF 也曾主動關切臺灣是否有相關需求。值得慶幸的是,臺灣的醫療和急難救援系統都很完善,加上民間自發、自救的能力也夠強,所以目前尚未有無國界醫生介入的前例。

2016 年 11 月,伊拉克蘇萊曼尼亞(Sulaymaniyah)急診醫院的加護病房裡,無國界醫生 2 名醫護人員正在工作著。該醫院是蘇萊曼尼亞省中唯一能處理人們緊急醫療與外科需求的創傷醫院。圖/無國界醫生臺北辦事處提供

劉鎮鯤強調,MSF 有一個很重要任務,是「聚焦國際人道救援,並將前線工作重現在民眾眼前」。然而,如果人道危機發生的地點不是臺灣,或這裡的救援任務尚不需要 MSF 支援,是否就沒有特別跟臺灣民間組織合作的必要?

我不敢說過去沒有發生,未來就一定不會發生。」作為一位醫師,劉鎮鯤進一步強調,如果未來臺灣真的不幸發生人道危機,需要無國界醫生介入和支援,屆時必定會與在地組織聯繫、合作、匯聚資源,讓救援得以順利進行。至於目前來說,若從推廣的角度出發,MSF 也不排除和在地組織合作、舉辦活動,讓更多人認識無國界醫生的前線工作。

現任無國界醫生臺北辦事處經理鄭巧鈺說,臺灣有很多耕耘許久的醫療或救援相關組織,若是站在資訊分享、彼此學習的面向,未來辦事處將會抱持開放的態度,與各界連繫、交流,分享無國界醫生在前線的救援工作。

是救援也是見證:互動接地氣,將前線帶到眼前

「見證」一直是 MSF 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透過前線工作的所見,將看到的事說出來,提高國際社會對各種人道危機的關注,一直是 MSF 的重要使命之一。設立臺北辦事處最重要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將前線的救援工作『推廣』給更多人知道、看見。」鄭巧鈺說。

在臺灣的推廣工作,其實早在 2015 年就開始準備了。那年 MSF 第一次在臺灣舉辦展覽,當時只是單純覺得民眾都愛聽故事、看照片,所以決定用攝影展的形式,以天災、衝突跟疫情 3 種主題展出,讓影像自己說故事。

鄭巧鈺回憶,「那是第一次辦展,原本只希望能透過展覽,讓民眾對 MSF 有基本的認識,但最後不只吸引了人潮前來,大家甚至在現場主動向成員提問,然後一個個在前線發生的故事就這樣被述說、討論了起來,這是讓我印象最深、也最感動的事。」

服務於 MSF 的鄭巧鈺。圖/無國界醫生臺北辦事處提供

綜觀一般民眾對無國界醫生的想像與疑問,不外乎是「成員全都是醫生和護士?」、「為了偉大的理想,成員全都是無給職的志工?」、「每個人都自掏腰包參與救援工作嗎?」、「去的地方是不是都非常危險、槍林彈雨?」、「該怎麼獲得家人的支持?」、「我很想去但是好危險,怎麼辦?」等。對此,鄭巧鈺進一步說明,例如「全都是醫生跟護士」就是很常見的迷思,其實 MSF 團隊的組成只有 20% 是醫生,另外將近 30% 是護理師、藥師、醫檢師,剩下的將近 50% 是非醫療相關專業人員。

為民眾釋疑這些問題,也是推廣工作的一環。直到今年,MSF 已陸續在華山舉辦實體物品展、人道救援紀錄片影展等,觸及的議題包含目前尚未平息的伊波拉疫情、藥商專利的內幕,以及各種重現無國界醫生前線任務的紀實影像等

2017 年 6 月,一位由 MSF 救援船 Prudence 號救援登陸義大利巴勒摩(Palermo)的乘客。在 6 月 8 日至 9 日這 2 天內,Prudence 號總共在地中海上救起了 726 人,其中包括 52 名孩童。圖/無國界醫生臺北辦事處提供

愈是了解 MSF 的運作,就會發現光靠熱血絕對不夠即使是非營利組織也要仰賴嚴謹的專業分工系統,才能齊力完成每一項人道救援任務。

這就是一份紮紮實實的『工作』,需要付出精神和專業,並非單憑熱忱就夠。且因為前線從事的是專業救援行為,所以後勤人員也必須具備專業性。」劉鎮鯤強調,這也是 MSF 希望透過展覽讓民眾知道的事。

劉鎮鯤所謂的「一份工作」,聽來簡單,卻也複雜。困難重重的前線工作背後,需要的是嚴謹、專業的後勤團隊支援。與其說這是一份「工作」,不如說,這是一場統合了醫療與行政資源的「運動」。


延伸閱讀:

國際:淺談伊波拉 ―生死關頭, 實驗藥物行不行?(1)

「不受墮胎禁令衝擊」,無國界醫生嚴正呼籲川普正視婦女權益

陳岱嶺專欄/當志工親臨現場,就有義務揭露惡行嗎?談援助工作的策略性發聲

陳怡臻

NPOst 特約記者。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