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善火,擔起社會責任/第 2 屆傳善獎攜弱勢,打造希望之家

0
第二屆傳善獎震旦集團董事長袁蕙華女士(左五)親自頒獎。得獎代表左一到四為:至善基金會洪智杰執行長、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祕書長、婦女救援基金會康淑華執行長、勵友中心莊焜明董事長。右一到五為:晨曦會劉民和總幹事、黎明教養院林木泉執行長、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王晴紋理事長、漸凍人協會理事長夫人屈穎、漸凍人協會陳大謀理事長。圖片來源/傳善獎官網

 

2016 年 11 月 17 日,第二屆傳善獎頒獎典禮於香格里拉臺北遠東國際大飯店舉行。傳善獎為震旦集團創辦人陳永泰先生捐出個人持股、成立公益信託所創,秉持「回饋社會」的初心,希望將資源集中到一些努力多年、已有成果,卻苦於知名度不足而募款困難的中型社福機構;期望他們在連續 3 年、每年 400 萬資金挹注下有所蛻變,也不再為長期資源不足所苦。

典禮中,天下遠見雜誌董事長高希均回應這個初衷提到,企業家除了該兼顧自家的財富累積,也應「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同時,首屆得主現代婦女基金會副執行長林美薰也蒞臨分享:「起初收到邀請時,還一度以為是詐騙集團……也不知這 400 萬究竟要花多少時間做行政?」但為了實現「全方位戀愛暴力防治」的願景,他們還是卯足全力,以預防(prevention)、保護(protection)與校園防護(partnership)為軸開展計畫,一路上也獲得協辦的聯合勸募許多幫助,更對其信任專業判斷、允許靈活運用資金這點感到敬佩。

第一屆傳善獎現代婦女基金會林美薰副執行長

第一屆傳善獎現代婦女基金會林美薰副執行長

雖然傳善獎補助的社福機構從第一屆的 5 間增加到如今的 8 間,但競爭仍非常激烈。聯勸也導入專業的委員審查機制,邀各界志工專家進行長期審查、把關與陪伴。第 2 屆補助的對象除了有同樣關注受暴婦女與兒童的婦女救援基金會,以及關注原住民、以「陪你長大」耕耘泰雅族文化教育與族語復振 20 多年的至善基金會,還有多間長年守護、服務病友及身心障礙者的機構。此外,也有數個藉由信仰,幫助中輟、藥癮、肯納年輕人找回生命光芒的教會團體獲獎。(詳細得獎名單請見:傳善獎官網

究竟,這些社服機構如何同理、了解服務對象的特殊需求?得獎後,又如何賦予看似僵固、重複性高的社會工作全新的展望,令其脫胎換骨?

聯合勸募陳永清理事長

聯合勸募陳永清理事長

看見特殊需求,堅持自助,互助,人助

獲獎的 8 個機構中,成立於 1996 年的臺北市視障家長協會由視障家屬所組成。王晴紋理事長於典禮中分享:「視障的孩子只是需求特殊,與一般孩子並無不同。」以此角度出發,北市視障協從 20 年前、視障資源班推動及特教法修法著手,意識到臺灣不僅缺乏視障生的教育資源,社會普遍也對視障生不了解。家長們因此不僅自我充實、彼此扶持,也持續凝聚、集結,終於能開始提供需要的人基本的特教諮詢與課輔;2000 年後,隨著協會的成長,逐漸奠定視障幼兒早療體系,並研發、製作出專屬視障生的點字教科書及特殊教具;此外,由於希望視障者也能走入社會,故也發展出生活及職業重建等貼心服務。

這次通過的「點亮視障幸福微光計畫」中,3 個部分也都環繞此軸而行。其一,由於臺灣仍無視覺伴隨多重障礙者的專屬服務,故希望設立「視多障日間照顧中心」,發展出一套地方安置與訓練模式。其二,「『雲端千眼』閱讀平臺建置計畫」由協會的奕勳父子啟動。將資工專業學以致用的奕勳希望視障者也能享受「閱讀平權」,讀書吸收新知、享受書本的美好。因此計畫 3 年內完成 10000 本電子書製作,也持續招募雲端校對志工,希望大家一同加入此公益創新行列,一圓視障者的閱讀夢。

震旦集團董事長袁蕙華(左)與視障協王晴紋理事長(右)

震旦集團董事長袁蕙華(左)與視障協王晴紋理事長(右)

再者,台灣失智症協會則提供「早發」失智者專屬的服務。目前臺灣約有一萬多名早發性失智者,但過去這類照護總被歸類於「老人服務科」,等於是將 65 歲以下的病友排除在外。「舉例來說:女兒照顧母親跟太太照顧先生,那壓力的程度很不一樣。後者除了失去一個丈夫,還必須承擔其原本的角色及功能。而年輕失智者較之老人,體力又好上太多,因為覺得自己還是跟老人家很不一樣,所以需求也很不同。」典禮中,湯麗玉祕書長一語道中年輕失智患者及其家屬可能陷入的恐慌與困境。

「在得知傳善獎的消息後,家屬們甚至比志工們更加積極參與計畫撰寫,因為他們希望有個『溫暖的家』,可作為早發失智患者日常活動的場地,包括進行瑜珈班、運動班、家庭聯誼等課程。」湯祕書長說。而協會「瑞智互助家庭」的模式,不僅讓病友及家屬能交流心情、獲得喘息的空間,未來,「創憶咖啡坊」、「憶時光農場」的設置也能對應病友的活動與工作需求,期盼減緩他們記憶與體能的退化,甚至讓他們重返職場。 

從信仰與生命復原力著手,助弱勢活出尊嚴與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獲獎的 8 間機構中,黎明教養院、勵友中心及晨曦會均屬基督教團體,顯見教會在臺灣傳遞善火不遺餘力。其中,位於花蓮縣壽豐鄉的黎明教養院長期守護肯納症(自閉症)、失智症患者。據衛服部統計,如今臺灣有 13000 多名肯納症(autism)患者,其中約莫 5 成還伴隨智能障礙。由於先天性大腦功能不全,使其在生活、語言、人際交流互動上都很吃力,除了老化較快、失智與精神疾病的風險也高。據美國研究,肯納兒成人後僅 1/3 能獨立生活,其餘 69% 需終身居住於有支持性的教養環境中。

黎明教養院希望在壽豐鄉共和村,2.5 公頃的農地上建立規劃建置四生一體(生態、生產、生活、生命)的黎明喜樂園,助成人肯納兒、身心障礙者自力「耕」生。圖片來源/黎明教養院官網

黎明教養院希望在壽豐鄉共和村,2.5 公頃的農地上建立規劃建置四生一體(生態、生產、生活、生命)的黎明喜樂園,助成人肯納兒、身心障礙者自力「耕」生。圖片來源/黎明教養院官網

獲獎的分享影片中,院方強調,肯納兒常感到自己被這個社會隔離,但在 3 年前,採用歐美綠自然照顧理念(green care),引入蛋雞及寵物狗後,已經有效減緩了他們心中的寂寞感。

「雖然進入動物輔助治療(animal-assisted therapy)這個對我們來說全新的專業領域非常有挑戰,但最難的其實是改變大家的想法。起先我跟朋友說,我們想用蛋雞做療癒動物時,他們都不知道原來要先幫蛋雞洗澡、將其吹乾,讓牠們感受到快樂,開心咕咕叫才能帶牠們去散步。未來我們的『後山動物輔助治療中心』也將與英、美合作,並把相關經驗分享到全國。」講臺上,林木泉執行長熱血地分享。他還說,引入動物雖然讓園區「雞飛狗跳」,但看到肯納兒因照顧動物而露出笑容,卻覺得一切辛苦都非常值得。

黎明教養院以蛋雞飼養、販賣讓肯納兒自力「耕」生。圖片來源/媽媽熊買好物。

黎明教養院以蛋雞飼養、販賣讓肯納兒自力「耕」生。圖片來源/媽媽熊買好物

來自香港的晨曦會則注意到,許多毒癮者因做過牢,從戒癮中心出來後,即便有了專業及證照,也難以回歸社會。劉總幹事更在典禮中分享自己的生命歷程:「我吸毒吸了十年,後來靠著信仰成功戒毒。但想到聖經中,『兼顧你的弟兄』這句話,就很想把在監牢中、成癮中痛苦的弟兄拯救出來。但因為不懂吸毒文化的人,連聊天都聊不起來,根本沒辦法做這件事。所以『門徒訓練』場所的志工,都是以吸毒犯過來人的身分,對弟兄進行開導。」這次的計畫中,晨曦會希望從成癮者內在的「生命復原力」及外在的「職場訓練」進行雙軌服務,希望每個走失的靈魂都能藉由信仰、成功戒癮、回歸社會。

明年,傳善獎也會持續舉辦,並放寬申請門檻,擴大這樣的善性循環與流動,除了攜弱勢之手找回生命尊嚴,也幫助他們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溫暖的家。

作者介紹

施靜沂

NPOst 特約記者。大學念會計,剛取臺灣文學碩士學位。喜愛離島、偏鄉、擁抱多元文化、研究原住民議題,希望能藉由一隻健筆,為臺灣這塊土地做些什麼。認為公益本非一種激情,而是永續長存於當代的議題。尤其在這個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今天,每天都有人類、動植物生存權被漠視、也有許多為翻轉弱勢而努力工作的人們。在理性與感性的天秤兩端,期許自己能客觀報導,莫忘初衷,讓身邊的人及地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