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量化的東西,不代表沒有價值/NPOst 影響力論壇前導訪問

 

編按:

10/28 NPOst 一年一度的年會,今年的主題是影響力論壇,邀請到的其中一個講者,即為輔大社會系副教授吳宗昇。針對今年的主題,NPOst 刊出本篇前導訪問,也讓各位讀者知道,論壇當天能聽到什麼樣的寶貴內容!

現在就報名:2016 NPOst 影響力論壇

NPOst:

非常感謝您願意跟我們分享您寶貴的經驗。這次 NPOst 年會的主題是「影響力評估」。首先針對「影響力」,不知道您對「非營利組織」的影響力如何定義?

吳宗昇:

對照營利組織(企業是最典型的代表),非營利組織的目標非常多元,因此其社會影響力必須跟著它的目標或使命移動。

社會影響力測量(social impact measurement)有很多種方法,但我主要還是會將之界定在產出(output)、成果(outcome)和成效(performance)這條軸線上。有很多其他的翻譯,比如說社會衝擊、社會效益,但大抵上概念都非常接近。

如果理念非常好,但成果無法出現,那這個理念就只是空幻的東西。

社會影響力,當然也可以說它是一種社會的影響(social influence),有產生作用,但我們無法測量。不過這裡比較不是講影響(influence),更強調的是改變(change)。

我比較傾向用「表達」和「不可表達」的概念來解釋社會影響力,原則上,不可測量的東西太多了,但只要能被表達的,就表示產生影響了。

無法被言說,不代表沒有影響或改變,也有可能是我們表達的技術不好。但也有可能,我們實際上並沒有產生好的成果,因此無法適當的表達。

圖片來源:https://library.cit.ie/research/measuring-impact

圖片來源:https://library.cit.ie/research/measuring-impact

社會影響力的測量,並不是現在才開始。而是很早就有各種評估方法,只是因為現在更流行使用各種指標(index)去測量各種成果(outcome)。

不可量化的東西當然有很多,但不代表沒有價值。比如說宗教、生命、自由等。並不是說這些東西無法量化指標,而是,這些東西在多數情況下,不應該過度精準的測量。比如說生命,不應該被財務化測量,一旦我們採取過度貨幣化的立場,就會產生更糟糕的後果,把某些基本的價值犧牲了。如同救一個人的生命(甚至是動物),是不需要考慮成本的,因為有些基本的美好價值是必須被保護的。

但這不代表救一個人生命的「方法」不可被討論,或是不能表達。社會影響力,更強調後面對於方法和成果關係的確保。

我們需要的社會影響力,是對於使命(mission)、任務(task)和成果(outcome)更完整的釐清和認識,以確保我們對於該任務的執行符合價值設定。

比如說,一項弱勢家庭的經濟扶助方案,採取創業扶助的策略,我們應該追蹤經濟的穩定收入,以及生活的改善,但也必須注意是否有永續的運作可能,因此採用 5 年規模的計算方式,以及社會其他面向的指標來追蹤(如身體健康、社會網絡、家庭成員等)。

Businesswoman changing reality of drought to spring season

Businesswoman changing reality of drought to spring season

NPOst:

以您的經驗,您認為評估組織的影響力,為什麼這麼重要?「影響力」這件事如此模糊,以非營利的性質來說,很多「影響」也無法數量化、數字化,為什麼我們還需要了解自己的影響力在哪裡?

吳宗昇:

談及組織的社會影響力,「影響力」這東西字面上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成果,如果成果很重要,我們就要確保、表達出來。

「影響力」這件事情並不模糊,而是成果模糊,影響力才變得模糊。如果一個組織真的能改變世界,我們就要說清楚這個改變是什麼。

社會影響力等各種思考和評估方式,就是要確保「做好」這件事情。

對,很多影響無法數量化、數字化,但我們必須「表達」。例如,在影響力的計算中,「教育」也是很難推估的一種改變。以 5 年為基礎去計算,也不足以涵蓋教育的影響深度。

比如說,你期末考所有科目都被死當,你去跟老師求情,但他還是選擇把你當掉,然後請你吃泡麵,鼓勵你好好在校外開展人生。結果這件事影響你一生,不管是成為魯蛇或溫拿,你都因此選擇過個好好的人生,善待自己和別人。

那麼,這應該如何測量?

改變,有很多形式和運作時程,我們只能說,社會影響力的測量本身有其侷限,無法測量所有生命本身的長度和深度。

至於為什麼要瞭解自己的影響力呢?

不,其實我們想瞭解的是成果,以及成果所帶來的影響。影響力是被推估出來的,成果才是比較確實的東西。

圖片來源:https://www.mindtools.com/pages/article/newPPM_67.htm

圖片來源:https://www.mindtools.com/pages/article/newPPM_67.htm

NPOst:

您是否可舉幾例,您所熟悉的 NPO 案例,如何從數字或數字以外的標準,來評估自身的影響力?

吳宗昇:

在我所知道的範圍中,我覺得「大誌」(Big Issue)雜誌的各項指標都非常穩定,包括經濟收入、居住條件的改善、遊民自尊的建立、健康因素等。但這也許比較偏向社會企業?要說 NPO 也是有很多,我喜歡的案例包括聯合勸募 6 年前的社會經濟方案,他們很早就有計畫的鼓勵社區經濟,是以基層工作者為基礎的經濟運作模式。雖然收入數字不漂亮,但是在社會使命的面向上非常不錯。

小型的組織,我很喜歡芒草心。雖然沒有實際算過,但如果以居住、工作整合和自尊幾個面向去評估,我覺得會很不錯。

世界展望會花東的幾個經濟型方案,也很不錯。在地區補充性的經濟收入、家庭穩定、社群網絡等幾個指標下,都很出色。

NPOst

您是否能先透露一些,關於 10/28 的 NPOst 年會,您將與大家分享什麼內容?大概的重點是什麼?

吳宗昇:

第一個部分,我會簡單介紹一下目前幾個主流的評估方法,包括 SROI(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然後介紹幾個已經被計算出來的案例。

其次,我想分享一些社會學對這些計算比較批判性的觀點,包括是否真的能對案主幫助,我們是否真正產生了改變,或者,我們滿足的只是自己的想像。

圖片來源:http://www.avenuelondon.co.uk/octavia-sroi-report

圖片來源:http://www.avenuelondon.co.uk/octavia-sroi-report

NPOst:

關於 10/28 的 NPOst 年會,晚上的進階課程,您將以什麼樣的形式,來分享什麼樣吸引人的內容?

吳宗昇:

晚上的部分,就可能貼近更真實的案例,從我計算過的案例來看,有可能哪些改變是表面的,短期的,但有哪些是長期,而且對整體結構都比較好的。對第一線實務工作者來說,有哪些評估可能會被忽略。

或者,如果大家加入討論或有問題,順著大家的案例也很棒。如果現場有人能提出案例,我可以嘗試立即歸納一些指標。或者,我以現成的幾個案例說明,與香港的案例對話也很棒。

通常如果方案本身執行得很好,也許不需要社會影響力的評估,因為那「不需要被證明」。

我覺得評估本身就值得被檢視,那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如果第一線的工作者對這些方法提出質疑,我會很樂意加入討論。


了解更多、與吳宗昇教授進一步討論,現在就報名:2016 NPOst 影響力論壇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