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 飯店體驗街頭感受,究竟體驗了什麼?

 

 

文/許哲韡 社團法人臺灣芒草心慈善協會專案執行

今早幾間媒體都刊出這篇「CEO 飯店裡開冷氣模擬當街友 網友:何不直接捐款」報導,由全球慈善團體基督教救世軍臺灣分會邀請 12 位企業執行長、25 主管到深坑假日酒店進行街友體驗,場地會將空調開至最低溫,參與者會睡在厚紙板及睡袋裡,現場並將模擬街頭環境,製造警笛、風雨等聲響,希望能藉此一日體驗讓參與者同理街友感受。

此文一出,罵聲一片。既然是行內人,同時也是唯一曾主辦街頭流浪體驗的芒草心一員,那就來說個嘴。

我認為,此活動先是一個瞄準小眾的倡議活動,有強烈的募款需求,包含一點點的社會對話目的,再來才是流浪體驗本身與同理心建立的過程。這樣的順序有沒有問題呢,必須先理解此機構本身的特性與作法,與活動目的交相辯證,才能針對現象深入討論。

以我的理解,位於臺北市大同區的救世軍據點,主要的服務項目是供應無家者界的「米其林級便當」,每日供應兩餐約 100 人次,登門的無家者同時還能使用熱水盥洗、洗衣晒衣、各類諮詢等服務他們也會進行臺北車站周遭的外展訪視,如有專案經費則辦理電腦班、烹飪班,每週還有聚會和禮拜時間,畢竟具宗教性質。以無家者服務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夥伴單位。

這樣的單位好不好做呢,其實很難。先不論公部門經費,就算資源最豐沛的臺北市都自身難保,相關問題難以一概而論。在公民社會與市場層面,無家者議題的最大困境是資源稀薄。這不純然是社會投入不夠,而是分配不均,常耗費在重複且單一的面向,例如便當、衣服、棉被、歲末辦桌發紅包等。大眾往往逕自想像「他們需要的就是這些」,並期待基本的物質供應就能讓無家者自立。

但事實上,假使缺乏社工對於福利的穿針引線、就業輔導員的諮詢、心理諮商的服務、以及更重要的,每位工作者陪伴無家者的細緻歷程,使更多人能夠逐漸克服自身困境,物資幾乎無用。確實 100 個便當可以應付 100 個饑餓的日子,但 100 天之後呢?3 件棉被 5 件外套?成為移動的累贅而已。假使資源願意投入在,讓這領域多幾位、再多幾位有熱情的專職工作者,就能為議題帶來扭轉的契機,透過資源連結、專業介入提供多樣協助,甚至透過長期陪伴成為無家者的家人,成效相對大得多。

所以救世軍募款有沒有錯?募集支持其人力需求的款項,我認為完全合理,起碼他們不是拿去買樓,也能真正影響捐款流向,甚至突破到免稅額以上。對於非富即貴的小眾而言,這個活動把他們拉出舒適圈的程度,確實有利於更貼近無家者在街頭的生活感受。嚷嚷著說幹嘛不直接捐款,多半因為沒有真正操作過 NGO 實務。

辦理流浪體驗營的經驗讓我學習到,真正願意在街友老師的引導下,走過真實的流浪路徑,參與三、四天露宿者生活的人,其實是少數中的少數,否則活動早就一票難求。實務上,大概有一半的擬參與者會在報名後臨陣退縮。但回想起活動過程的火花與後續參與者的回饋甚至改變,我至今仍認為,讓參與者投入空間與時間,經歷街頭生活的奮鬥與掙扎,仍是快速進入議題深度的最佳方式即使對象轉換為企業高層,如救世軍的改良版流浪體驗也會是我的選擇之一。綜合上述,這並不是單方面的妥協而已。

所以我想,把對權貴與資本家的怨氣,還有政府課徵資本利得稅的無能,通通丟給救世軍,全然忽視過程中的政治經濟過程,實在不大公允吧。

 

延伸閱讀:在飯店中體驗難民營生活 A day in the life of a refugee at Davos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