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假新聞:數位素養怎麼學?從「分享訊息前,先查證」開始!
文/黃怡菁 (親子天下)
由《親子天下》舉辦的教育創新國際年會,下午場以「數位素養」為主題,邀來美聯社全球新聞協調副總監提摩・法康哈尼(Tamer Fakahany)、香港火星媒體項目總監黃嘉慧、資深媒體工作者黃哲斌與台中大元國小教師「老ㄙㄨ老師」蘇明進等人,分享在數位時代如何成為能辨別真偽訊息、負責任的數位公民。
你相信世界上有美人魚嗎?
當台中大元國小教師「老ㄙㄨ老師」蘇明進在自己的課堂上,播放在網路上找到的「美人魚屍體」照片、「活的美人魚」影片等給小學生看,學生不斷舉手,認為世界上真的有美人魚。但隨著課程進行,老ㄙㄨ老師一步步拆解訊息真偽,學生開始反思這些訊息的真偽。
「小學生全然的相信接受著,只要看起來很像、有影片、有專家學者背書、有人說親眼看到、有新名詞新數據就相信是真的,」老ㄙㄨ老師說完,現場聽眾立刻哄堂大笑。他立刻提出反思:「難道大人不是這樣嗎?」
老ㄙㄨ接著播放,小學生寫的學習單內容,孩子們隨著課堂進行,也回饋寫下:「小孩不懂就會問『這是什麼?』,但大人卻不問,就會被騙」、「會讓大人相信的,很多都是他們聽不懂的東西。」
Line 調查:46% 的人過去半年看到網路可疑訊息,僅 25% 網友會查證
假訊息在台灣,已是非新穎名詞,自去年開始,不論是政壇或是台灣社會假訊息都受到大眾關注,不僅台灣關心假訊息,全球各地亦正在發生假訊息瘋傳的現象,也讓假訊息一躍成為全球性議題。
相信多數人都曾透過社群媒體,收過似是而非、難辨真假的訊息。Line 台灣董事總經理陳立人引用 Line 的調查數據指出,有 46% 人過去半年曾經收到、看到網路可疑訊息,但只有 33% 會查證、25% 轉發查證後的正確訊息。
假新聞狀況到底有多嚴重?
美聯社全球新聞協調副總監、資深新聞負責人提摩・法康哈尼(Tamer Fakahany)引用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該中心於 2019 年 2 月至 3 月針對美國 6 千多名成人研究,結果發現,約半數(49%)受訪者表示他們後來才發現自己先前分享的訊息是假新聞,並有 52% 的美國人有意或無意地共享了假新聞。
法康哈尼進一步引用路透社新聞學研究中心的調查指出,全球 40 個國家中,有 55% 的民眾表示他們對自己分辨網路訊息真假的能力感到疑慮,數據另顯示,巴西、南非、墨西哥、和法國等地民眾關心假新聞議題的程度最高,台灣、韓國與日本居於中段,而在荷蘭和德國等地區則最低。
法康哈尼表示,假訊息所帶來的後果是社會秩序將受到嚴重破壞,只需要透過幾個簡單的點擊,即使是無意的傳播,就可讓假訊息在網路上快速傳散,進而影響社會、影響人們的信念與生活。
傳遞正確的訊息,和駁斥假新聞一樣重要。陳立人表示,一般人收到訊息後,可能不知如何查證起,Line 在今年 7 月成立了「Line 訊息查證服務平台」,串接4個查核單位,包括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蘭姆酒吐司、MyGoPen、Cofacts,和行政院的即時新聞澄清專區,用戶可以將收到的訊息、網址傳給此官方帳號,立刻就能得知這個消息是否已經被查證過,是真是假。
分享前三思!媒體識讀與數位素養是「大腸包小腸」
如何避免成為假訊息受害者?法康哈尼表示,讀者要謹記不論是文字、照片或影片都能作假,接收時除了要檢視發布者是誰、出處、消息來源、出現在哪些媒體上、素材內容是否遭後製過以及發布時間點之外,還要記得善用工具,例如透過 Google 以圖搜圖、InVid 等線上工具,對影像進行反向搜尋,找出素材原始來源,避免受騙。
隨著 AI 技術日新月異,假新聞更衍伸出 Deep fake 換臉技術,美聯社將其定義為「偽造的影片或數位影像」,透過複雜的深度機器學習技術,做出以假亂真的圖像和聲音。透過此技術,可製造出公眾人物的影像,並做出他們從未做過的事情。針對越來越難辨認的影像,法康哈尼表示,看起來太炫或太完美的影像,都要懷疑是不是有偽造的可能。
「Think before you share!」法康哈尼提醒,在轉傳分享前,務必再三確認訊息真假,並了解假訊息會隨時間推移而改變,即使是你信賴的新聞媒體,也有可能犯錯。
面對假訊息,培養媒體素養將是抵抗虛假的重要抗體。資深媒體工作者黃哲斌表示,現代年輕人的資訊環境正面臨內容多卻破碎化的處境,要能夠身處在這樣的環境中,並有能力抵抗假訊息,他認為應擴大媒體素養的概念,把目光從傳統媒體擴展至數位平台上,「過去傳統媒體識讀指的是主流媒體,但現在年輕人在各式各樣平台上消費新聞,在網路上接觸到的訊息都可能被人為操縱,」他以「大腸包小腸」的概念來形容媒體識讀與數位素養的關係,媒體識讀應是數位素養當中一個最重要的內餡。
蘇明進的小四女兒前陣子被收到的「電子連鎖信」困擾,他立刻將 Line 上「美玉姨」介紹給女兒,很容易就查出這是假消息,也引發他在自己的課堂上規劃媒體素養課的動機。他設計 8 堂課程,先從破除學生對新聞的觀念下手,讓他們意識到不是所有播出來的內容都是真實,甚至很多有科學資料舉證的新聞也很有可能造假,當他讓學生知道關西機場的假消息、造成外交官自殺,「他們很驚訝,才知道原來假訊息會傷害人。」
轉發未確認的訊息,像亂丟垃圾汙染環境
正當香港在抗議《逃犯條例》之際,香港火星媒體項目總監黃嘉慧也特地來到台灣,與台灣民眾分享香港培養媒體素養、事實查證的經驗。
火星媒體是由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朱順慈副教授創立,是一所獲得香港中文大學知識轉移基金支持,推廣「媒介與資訊素養」(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的社會企業。
黃嘉慧分享火星媒體的名稱由來,因為地球上太多「被污染」的資訊,因此在他們舉辦媒體素養活動時,會帶學生「離地思考」,去追求「火星營養」。在火星媒體的「打假法」是好記的 THICK:Track the Source(追蹤新聞來源)、Headline Matters(別做標題黨)、 “Interesting” Trap (小心有趣、吸眼球的內容陷阱)、Calm Down(冷靜一下)、Knowledge(用知識看穿資訊謬誤)。
對於假訊息滿天飛的狀況,黃嘉慧表示,經過反送中事件,讓香港民眾開始重視起這件事,因為現在很多人都先分享訊息,接著才進行事實查證,最後造成社會更紊亂,她批評:「亂發沒確認的訊息,就像在街上亂丟垃圾一樣。」
黃嘉慧也說,不要把媒體當成問題,它們是創造力的來源。身為資深記者,法康哈尼也語重心長的說:「媒體記者不是宣傳機器,也不是人民的敵人⋯⋯許多記者在各地出生入死、賺得不多。」他指出,媒體是為讀者開一扇窗,讓大家看到世界在發生甚麼事、看到複雜政策的背後。
要能培養具有數位素養的公民,蘇明進呼籲,家長的觀念與行動非常重要,「如果家長願意重視媒體素養,小孩也會被帶出更多能力出來。」
本文轉載自2019教育創新國際年會|破解假新聞:數位素養怎麼學?從分享訊息前先查證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