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錯了嗎?」2018 貧窮人的臺北,一起認識貧窮的多元樣貌
文/人生百味 新聞稿提供
由 8 個本身就在臺北關注貧窮議題的非營利組織組成的「向貧窮者學習行動聯盟」(以下簡稱窮學盟),為了響應 10 月 10 日的「世界街友日」與 10 月 17 日的「世界拒絕赤貧日」,窮學盟與臺北仁濟院合作舉辦臺灣最窮的特展「貧窮人的臺北:淩晨 4 點,你未看過的臺北和臺北人」(以下稱貧窮人的臺北)。
認識貧窮,才能進一步減少對貧窮的歧視
窮學盟成員與仁濟院長期關注無家者、都市原住民、近貧家庭、勞工權益等議題。一線工作者在推動扶貧工作時,發現雖然臺灣社會強調正能量,卻也同時將「貧窮」污名化,這反而讓貧窮者更難有穩定的工作、住所與家庭生活,落入赤貧的陷阱。因此,窮學盟認為,弱勢扶助不應只單獨要求貧窮者改變,社會也應該要努力並鼓勵去除貧窮歧視。
貧窮人的臺北今年 10 月發起的「#4am」停止貧窮歧視運動,希望讓社會看見目前對貧窮者造成的壓迫,許多意見領袖也紛紛響應,如知名作家林立青、網路名人呱吉、囂搞、厭世動物園、蠢羊與奇怪生物紛紛在臉書發文響應並標註「#4am」串連。
除了「#4am」標注串連,貧窮人的臺北也規劃一系列活動:貧窮特展、百人遊行團結之夜、實境遊戲、貧窮體驗與系列電影放映(含大佛普拉斯導演映後座談)等 6 種不同的內容,要以直球對決的方式,將沉重的貧窮議題以更生活化的方式呈現,邀請社會大眾重新認識大家常常避而不談的「貧窮」,讓社會認識貧窮真實的樣子,減少對於貧窮的歧視與壓迫。
在特展裡有貧窮人的一天與貧窮人規畫的都市樣貌作品;在團結之夜裡,窮學盟規畫 62 條路線,讓 200 名經過社工培訓的公民,一同走上街頭,直接與街頭的貧窮者對話;在實境遊戲中,參與者從貧窮人的角度,看到脫貧的困難與被排除的無奈。
在現代,「貧窮」已經跟「個人不努力」沒什麼關係了
窮學盟的成員,同時過去也是貧窮者的陳姿宜表示,在這個時代,一個人貧窮與否已經跟自己是不是努力關系不大,像自己的家庭一直到國中才知道可以申請低收入戶的資訊。除了無法獲得需要的資訊,也因為貧窮污名會為家人帶來許多傷害,所以許多貧窮的人不敢或不願意站出來,為自己發聲。
窮學盟總顧問孫大川也表示,貧窮不是個人的努力所造成的,自己出身的部落面臨整個社會的歧視,過去許多原住民同胞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原住民,但自己能透過讀書而有所成就,也是由於友善的社會制度所致,所以成功其實也與貧窮無關。
上班不要看的邱威傑呱吉,也坦率的承認,自己能賣掉民生社區的房子冒險創業,也是因為父親是企業老闆,即便創業失敗了,還有家庭可以作為最後的避風港,這樣的自己確實擁有更多的優勢,不單單只是「自己努力」這個因素。
窮學盟歡迎社會大眾在整個 10 月,參與「貧窮人的臺北」系列活動,一起體驗貧窮、看見希望。
延伸閱讀:
如果貧窮只是一種狀態,「我們」與「他們」是否就不再遙遠/專訪「人生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