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a 專欄【索瑪花開】讓受助者當自己的主人
作者按:
一個香港女生,NPO i-Action 創辦人,一個與世隔絕的漢生病康復村。每隔週四,希望你們都會喜歡涼山的故事和照片,一切都是他們最真實的生活、是我和他們最真實的走近。
i-Action 在四川涼山漢生病康復村的第一個計畫,就是在村裡建學生飯堂和廚房。這麼一個看似簡單的計畫,我們用了近一年半的時間才完成。「不就是一個單層的磚砌房嗎?為何要用那麼久?」過程中,有過一些質疑,但我們和當地合作夥伴還是堅持以原有的方式慢慢推進。因為我們相信,只有讓村民參與到計畫裡,讓他們當計畫的主人,才能換來更好的持續性,也能在過程中提升社區的凝聚力和能力。這些時間,都花得很值得。
2013 年,我在村裡生活了一個月。在村裡唯一的村小學,學生們每天吃的都是一樣的紅腰豆煮乾菜湯,配白米飯;每天都要蹲在露天的環境下吃飯,不管是大太陽或是下著微小雨。要改善他們的膳食需要一個很長遠的計畫,於是,我有了先建一個有飯堂的想法,至少能讓他們在一個比較舒服的環境下吃飯。
「你們覺得有建學生飯堂的需要嗎?還是認為目前這樣子都可以接受?」這是我給村民的第一個問題。雖說,這本該是一個很好的項目,但我更想知道村民怎樣想。假如他們覺得沒有需要,那我們也不該強求去做「自己覺得對他們好的事」。
那時是冬天,我們就坐在山上的一處空地,圍著火堆,開起了第一次村民會議。當他們都表示希望能有一個飯堂後,我們就再進一步問了他們 2 個問題:「你們想要一個怎樣的飯堂?」、「你們希望以怎樣的方式去修建?」這看似簡單的問題,村民卻討論了很久。因為過去的漢生病史,這裡成了一個封閉的村莊,至今仍然沒有可以對外通車的路。幾十年來,很少人會關心他們的所需,就算有其他組織要做計畫,也是從上而下,他們僅僅是受益者。這次,當我們要他們自己跟我們表達他們的想法時,他們得需要好些時間來消化這 2 個問題:「我們需要甚麼?」、「我怎樣告訴你我需要甚麼?」
最後,開了無數次村民會議後,不單單是他們告訴我們他們想怎麼建,就連簡單的平面設計圖、每日工作量的分工與記錄、材料的運輸、室內的粉刷等,全都由他們合力完成!過程中,也有過爭論,比如有些村民家中孩子已畢業,不願意一同建設,或不同意物資的運輸方式等,但我們都讓他們自己去想辦法溝通和解決,因為這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打從計畫之初,我們劈頭就跟他們說:「這是你們的計畫,你們才是計畫的擁有者,我們只是在資金和技術上配合你們。」
這種讓社區參與的方式,有別於過去的從上而下,更多的是聽取當地社區和村民的想法,在有限的資源下,合力設計一個最適合當地的計畫,並共同去完成它。雖然我們是捐贈方,但永遠不要質疑村民的智慧,也要相信他們可以提出好的方案。畢竟,住在當地的是他們,對於社區的需要和能力,他們比我們這些外來者都熟悉得多。在計畫之初就把他們拉進來,不僅可以給我們提供更好的方案,也可以讓他們對計畫產生一定的擁有感。
過去,我在其他人道組織工作中,也不時會採用社區參與的方式。你會看到同一個計畫,因為社區的參與而有了很不一樣的結果。比如說,修路的計畫,我們會讓他們在整個過程中參與進來,讓村民站在監督方的角色,他們需要每天輪流監管工程是否到位,也讓他們一起共同制定後續的保護計畫。將來,一旦路面出現問題,就由他們之前制定的方法來修補。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若是「己所欲」呢?那些我們覺得對當地好的,是否就一定是他們所需要的?想要計畫達到一定的功用和持續性,就得多聆聽當地社區的聲音,選擇最適合的方案,避免一廂情願。一個計畫的完成不是唯一的終點,如何在過程中也讓社區提高能力,並在完成後讓他們能自行持續下去,才能發揮計畫的最大意義。
學生飯堂和廚房的工程,已經在去年竣工並起用,學生們已經可以在飯堂裡坐到椅子上吃飯,偶爾還會有學生跟我說:「我爸爸也有幫忙一起修建!」但這計畫還沒有完成,接下來,我們需要村民、學生、老師和我們一同管理、善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