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Care微善滑手機做公益,台大學生告訴你好事在發生


【記者李宜佳、盧冠雯/新北市報導,2014 年 12 月 13 日】想做公益,卻擔心自己捐贈的物資與金錢其實沒被用在公益上嗎?別煩惱,一群以大學生為主的公益團隊致力打造透明化的捐贈模式,結合電子雲端科技,寫出一款名為「WeCare 微善」的 App 軟體並架設網站,讓有物資或志工需求的 NPO 組織,不用像以前一樣靠人力推廣,只要在 App 或網頁刊登訊息,就可以募集需要的資源。對於想從事志工的民眾,微善也依照他們的喜好主動提供訊息,讓公益參與模式由被動轉為主動。

國外經驗啟發 原來公益很簡單

WeCare 微善以台灣大學三年級的曾郁翔為首,在 2012 年成立,希望透過公益流程透明化、公開化的模式,讓社會大眾知道他們捐贈的資金與物資流向,「我們想改變社會對於做公益不信任的想法,它其實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曾郁翔說。於是這一群學生團隊加入校內育成中心,開出一條公益創業的路。

曾郁翔表示,投身公益是因為高中去美國當交換生時得到的啟發。他看到當地教會利用空餘教室,發起二手衣物的販賣活動,並將盈餘存為教會基金幫助弱勢,這個做法讓他發現原來做公益很簡單,於是就帶著這個構想和憧憬回台成立了微善平台。

微善公益透明化 募捐物資不浪費

在微善公益平台刊登消息或找尋志工資訊都不需付費,平台扮演居中協調與監督的角色,找尋 NPO 夥伴並將機構需要的物資、金錢與人力資訊放上平台,在使用者這端則提供 NPO 所需資源的詳細描述與 QR Code,捐贈物資者用手機掃描平台上的 QR Code 就能得知物資流向,了解自己給予的協助是否真正達到公益目的。

平台也與物流業者合作,親自去捐贈者家中收貨,再送至 NPO 組織,不但讓物資流向更容易追蹤,也便於控管捐贈物資的數量、不浪費愛心,「原本可能只需要兩百件衣服,經媒體報導後來了兩噸,這樣讓愛心貶值,而失去意義」曾郁翔說。

改變公益模式 跳出傳統框架

傳統的公益形式,是一種由上往下的概念,公益組織單方面發出消息、尋找資源,有興趣的民眾選擇參加,但如果讓 NPO 組織了解民眾做志工的喜好與擁有的資源,愛心就更能達到效用,於是微善平台會先在臉書分享合作組織的訊息,主動觀察每個專案消息的按讚數,找尋受認可與歡迎的 NPO 夥伴,讓想當志工的人能主動挑選組織,當志工也能很愉快。

將公益與新科技結合,也是微善 App 平台的特色之一。藉由一種名為「 Meteor 」的技術,開發出即時性(如聊天室)的雲端 App,而網頁或 App 使用者的紀錄,都會存入雲端資料庫,讓系統開發者能隨時調閱紀錄,了解使用者經常使用哪些功能,也讓手機與電腦資訊同步,使用者能轉換不同的通訊設備,只要拿出手機或電腦,就能即時了解公益資訊。

微善十分注重公益的品質,指定尋找能長期合作的 NPO 夥伴,評估合作的公益價值與可行性高的志工方案,曾郁翔表示「我們希望能深化雙方合作的結果,把公益精緻化,做出公益 App 市場區隔,也發揮它本身的影響力」 。

學生做公益 好事正在發生

與微善平台合作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今年 6 月配合世界地球日在平台上募款,尋求資金贊助來支持活動開銷。「微善志工不僅讓我們協會曝光,也讓多為年輕人的平台使用者更了解我們協會,讓我們協會與年輕人之間有著很好的互動關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張景雲說。

曾郁翔認為學生每天滑臉書、搜網路新聞與微博等,接收消息的速度比以往迅速很多,也習慣以快捷而具創意的思維去思考社會的動向。懂得運用新科技,讓我們能構思、打造出不一樣的公益型態,再與投身公益的長輩們請教經驗。世代之間的合作,成為一股公益的新浪潮。

微善近期會更深入的了解 NPO 需求,做好數位服務,同時更計畫透過「應用程式介面 API 」這項軟體技術,讓更多的組織顯示在平台上,藉此與更多 NPO 合作。

曾郁翔笑說,他未來有一個很大的願景,雖然尚未找到達成方法,仍希望微善能提供想做志工的人一個完整的平台,鼓勵使用者成為公益創業家,在微善發起專案,影響下一個想做志工的民眾,推廣社會上正在發生的公益好事,提升台灣的社會價值。

 

本文由生命力新聞授權刊登,原文在此

 

延伸閱讀:
1. NPOst <周圍有哪些值得幫助的人?問「好事地圖 App 」就對了
2. NPOst < Erdo 聽力雲讓你自己上網測聽力,台大學生前進矽谷!


按讚,接收更多公益深度資訊!

生命力新聞

《生命力新聞》創立於一九九七年,由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師生經營,致力報導生命傳奇、多元社會、教育/新知、網路/媒體、社會關懷、生態保育、文化產業、世界脈動,希望用一個個動人故事,傳達能夠帶動個人成長、社會進步的知識。(http://www.vita.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