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你看過沈芯菱的網站嗎?──是否需要更多「明星」,才能說服大家關心公益
你肯定聽過她的名字,但你拜訪過她的網站嗎?NPOst 總編在他臉書上貼出沈芯菱的個人網站,下了個註解跟問題:「跟科技部比起來如何?」,不少人回應。網友慣愚霖說,「宣傳做好事跟造神通常是一線之隔……」,陳雅萱則說,沈芯菱的維基百科條目更經典。
苦勞網秘書徐沛然也表示,「繼續逛了逛網站,基本上只能看到一個很棒很厲害很有行動力很有愛心熱愛公益得很多獎又出書又一堆媒體報導的人。但是看不到他關心的『議題』或是要幫助的『人們』。」
這樣的質疑不是第一次,2013年5月PTT八卦版也有鄉民對她的作風,提出了一連串質疑,並將疑問寄給沈芯菱,後來沈的助理還一一回覆問題。
綜觀主流媒體的報導,每一篇都把沈描寫成早慧、近乎完美的人:家境貧困從小幫媽媽地攤叫賣度過,11歲學會架設網站為家鄉賣出100多萬斤的文旦、13歲架設安安免費教學網站造福無數學子、19歲到處演講力倡公益;現在的沈芯菱才24歲,卻已經以個人之力投注527萬元做公益。今天剛好又有沈芯菱的報導。
有可能是以上的取材角度,對於媒體來說比較容易寫出故事;再來,就是媒體能力不夠,沒有辦法再挖掘出更多故事,所以只剩下神化角度;最後,公益本身就是一個光環,敢於提出質疑的媒體,有很大風險必須承受責難,顯然沒有媒體要做這件事。
我不認識沈芯菱,其實下筆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內心有蠻多猶豫與掙扎,但畢竟公益界需要代表人物,年輕一代的公益代表人物(不是企業轉基金會類型的,也不算宗教界人士),可以想到的就是她了,但其實在公益跟社會福利領域還有很多令人尊敬的NPO工作者,不過都是默默拼命做事,為善不欲人知。
另一方面,大家不願苛責的原因是,我們都感覺沈芯菱是一個很努力的女生,從她的照片與文章之中,也可以感受到她對於台灣土地人情濃濃的熱愛;而她建立自身形象的方式,雖然引起一些意見,但可能也是某種不得已的操作手法,或深思熟慮之後的選擇。事實上,的確因為她的曝光,激勵了許多人。
這篇文章並不是要攻擊她,就像批踢踢鄉民rickcooy說的,「做公益還要被嫌東嫌西,酸民的道德標準還真高,看看自己吧。」
只是覺得有點遺憾,相信台灣許多社福類NPO裡面一定也有很多努力的奉獻者,只不過對於大眾來說,這些NPO工作者的面目很模糊,連帶讓他們正在做的事情,缺乏有效的傳述。其實公益界某程度上,可能真的需要明星,吸引大眾的目光,而且除了明星光環之外,這位明星還要懂得把關心的議題說清楚。
所以,還是有些期待,希望台灣的公益圈能有更多可讓大眾辨識的面孔,經由他們向大眾溝通,讓資源得以不同的管道與方向往弱勢挹注,讓NGO有自力造血的生存能力。而不是每天忙著申請政府補助。
很多台灣的NPO都過著苦哈哈的日子,蘋果日報的人間異語3/5發表了一篇採訪,受訪者是一位為了賺研究所學費的酒店小姐,她說去酒店上還比去NPO踏實,「它的待遇和勞動條件很差,不只壓榨你的精神,也壓榨你的熱情。 」這篇文章讓許多專業NPO人苦笑,相信也讓很多年輕人對於NPO工作卻步。
NPO的專業工作者,就算不想要行銷自己,變成明星,也需要更熟悉與社會大眾溝通的方式,而社群網站或許是一個很好的溝通方法。其實NPO工作者不需要神化自己,因為NPO做的事情本來就很重要,對社會很有益處了,但NPO需要加強對外溝通,理念才能獲得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