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Ost 週報 No. 52:5%設計師打造餐廳友善環境 1985聯盟轉型公民覺醒組織

近一年間,公益圈、公民行動圈開始出現以「職業別」為號召的自發性組織,運用各自的專業推出各種社會改造的專案。當中最活躍的,當屬粉絲人數已破萬人、工程師為主的g0v零時政府;另一股逐漸匯聚知名度及專案數、值得關注的勢力,則是以設計師為主要組成、以設計為創新利器的5% Design Action(以下簡稱5%)。本週末,5%舉辦了《友善好餐廳創新設計》秋季工作坊,NPOst特派小編也到場全程參觀,本週週報的焦點,就來看看來自5%社會改造現場的第一手報導囉!

公益圈焦點動態:5% Design Action打造友善餐廳

運用生活中「百分之五的時間跟心力」投入社會回饋,5%的主辦單位Dreamvok以「季」為單位推出新專案,每次招收八組共四十位設計師,指定主題,透過相隔兩週的兩日工作坊及各種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流程,促成實際的設計行動(design action)。

5%成立至今共辦理兩季的工作坊,本季的主題是《友善好餐廳創新設計》,現場操作方式如下:

  • 核心流程:由講師介紹服務設計概念、由小組長帶動討論、由成員腦力激盪整合各種idea、由身障者/餐廳業者/NPO提出回饋、小組再行修正。下面以筆者參與到的工作坊為例具體說明。

  • Step 1 發現問題:各組設計師在活動前,分別針對孕婦、銀髮族、視障、肢障、聽障及餐廳業者進行訪談,並透過戴假乳戴弱視眼鏡坐輪椅等親自體驗,觀察不便者用餐時的困擾。

    ▲設計師喬裝為不便者,進行用餐體驗。
    〈圖片來源:5% Design Actino粉絲團

  • Step 2 定義問題:各組皆配有一位擅長設計思考的小組長(稱為facilitator),帶領組員分享觀察的發現,這個階段的關鍵是step by step、系統化的討論,例如會將觀察到的問題細分為業者方、不便者,不便者又會細分為弱視者、全盲者,弱視者可能又會分為單獨行動與有人陪伴等。最後會將問題濃縮為簡短的POV句子

    ▲利用各色便利貼區分問題種類。

  • Step 3 發展解法:透過腦力激盪出來的解法要實際作出可實驗驗證的原型(prototype),例如有組別想做視障友善的空間導覽模型、色差對比大的餐具,就利用現成的樂高玩具或材料作出示意樣版。

    ▲以樂高製作能表達idea概念的空間導覽模型。
    〈圖片來源:5% Design Actino粉絲團

  • Step 4 試行及實行解法:將打造的原型交給不便者使用,例如請視障者確認色差大的餐具是否能讓他清楚看到菜色的位置,以確認是否對視障者有幫助、尚須修正處;這個階段也會有餐廳業者、身障評審團給予階段性評審,並有對外公開的記者會作最後呈現。

    ▲請愛盲基金會的視障朋友實際試用原型打造的餐具。

    ▲身障評審團以「O/?」表達對專案的評價。
    〈圖片來源:5% Design Actino粉絲團

由於成果發表兩週後才會登場,尚未看到各組的實際成果(編按:上一季成果可先參考這篇新聞)。就工作坊過程而言,這場由設計師主導的活動最大的特色:第一,利用大量發想紀錄的工具,例如各色便利貼紀錄idea、小貼紙來票選idea,讓點子的產生能輕鬆但確實的留下紀錄(各組組長都會積極push這件事)。第二,盡可能的具象化點子,由於設計師多具備繪圖或美工能力,組長會鼓勵成員將點子的敘述盡可能用最簡便的方式具象化,不論是手繪、電繪、模型製作,這讓實作體驗成為可能,讓討論更具體。第三,善用資源連結,本場活動與愛盲基金會、行無礙等NPO合作,由他們介紹合適的身障者來作專案體驗及回饋,邀請摩斯漢堡、kiki、丹堤等餐廳主管來當評審、評估可行性,由數位時代負責活動紀錄(所以現場有好多台專業大砲攝影機跟錄影機啊……),並搭配北市文化局設計之都專案進行宣傳、市府資源轉介[1]。

無償舉辦及參與活動,5%設計師們的初衷、行動力無疑是令人敬佩的,但定位為「服務設計方案提供者」,5%需要思考這樣的「顧問型」角色,究竟能促成多少實質的改變?工作坊的良好idea在記者會上以設計感絕佳的型式呈現後,是否真的能落實?還是像一般的創新、創業競賽,只留在獲獎組別的心中?

私自以為,箇中關鍵有三:其一,與相關單位包括業者、政府更深層的信任或督促關係的建立;其二,或許也是更根本重要的,專案idea品質的提升。就筆者現場觀察到,多數組別階段成果在餐廳業者眼光下都是「夢幻而不可行」的,也與不便者的實際需求多有背離,或可思考讓不便者、業者在更前端介入,如納為組員等進行更深入互動;其三,是否能有穩定財源?目前5%工作坊是不收費的,卻能作到包場地、包午餐、包零食,推測是以政府補助為主要經費來源,但政府補助非穩定財源,如何能確保組織的長期運作,每季持續推出工作坊?

經筆者私下請教5%的創辦人楊振甫,第一季的專案中已有五、六個idea被市府允諾將會採用,5%也在積極追蹤政府的落實進度,顯見5%也的確在「實際促成改變」的方向前進。無論如何,至今開啟兩季專案的5%,都是這波以職業別為號召的團體中,不可忽視且資源連結能力驚人的勁旅,有興趣與設計師合作、進行服務再造的NPO夥伴們可以繼續關注5%囉。

公民圈焦點動態:1985轉型為《公民覺醒》組織

洪仲丘案中成功發起二十五萬人上街的公民1985行動聯盟,近期已轉型,成立名為《公民覺醒》的組織,並發起十月十日,天下為公遊行,舉辦屬於公民自己的升旗典禮,細究遊行活動的號召文案,具體遊行訴求共有三點:第一,修正公投法;第二,修正選舉罷免法;第三,下修不分區門檻。

▲公民覺醒粉絲團於九月二十一日上線。
〈圖片來源:公民覺醒粉絲團

組織專頁遊行訊息甫上線一天,尚無法在公開平台上找到訴求的進一步論述,但大抵可看出公民覺醒抹去了對個別社會議題的立場,以提升公民具體參政權為下一階段的努力目標。筆者以為,這的確是台灣社會行動相關NPO或非立案組織中,尚未有出彩表現的角色空缺,「提升公民實質影響力」作為不同立場擁護者的最大公約數,也相當有利於號召大量公民。但,值得思考的是,再度以「遊行」作為公民覺醒組織成立後的第一場公開活動樣貌,是合適的嗎?

第一,粉絲頁以「十萬青年十萬軍」為人數目標,但相較於洪仲丘案對廣大公民的切身感,修公投法等訴求對多數年輕族群而言較為陌生,若相關論述未在活動前廣而深的散佈、討論,筆者私自以為,達成十萬人上街的目標是有難度的。第二,上街遊行的目標若係對政府施壓,雖一樣是修法,修軍審法時是在全台已籠罩在修法共識的氛圍下,故能順利達陣,但關於公投法、選罷法的修法,尚未有系統性、廣泛的討論,要以遊行達成施壓的功用是困難的;又若,遊行目標是向媒體、政府宣告或宣傳公民覺醒團體的成立,設下十萬人這個難以企及的遊行人數目標,反而有削弱公民覺醒形象的風險。

▲以「十萬青年十萬軍」為文案,公民覺醒號召公民國慶日上街遊行。
〈圖片來源:公民覺醒粉絲團

在先前多次的公開聲明中,1985公民行動聯盟皆表明希望能將組織導向長期化經營,當組織目標從為單一、短期社會事件發聲,轉化為多面向、長期的公民參與推動,公民覺醒勢必必須開發出「上街遊行以外」的其他經營模式;無論十月十日的遊行成功與否,這都是公民覺醒必須面對的關鍵問題。

這波行動中的另一個關注點,是公民覺醒也正與g0v零時政府密切互動,由g0v支援公民覺醒的技術、美工、設計──作為未來NPO與專業組織合作時的參考,兩者的合作模式值得各位NPO夥伴繼續關注,NPOst也將持續追蹤這波公民行動的後續動態。

國內其他NPO最新動態

社企流本週推出一篇財務觀點出發的《社會企業反思》,回顧台灣社會企業概念的拓展歷史、困境與發展風險,對社會企業有諸多評析,值得一看;巷仔口社會學則轉載原刊於國語日報社中學生報的《從美國賽瑪到台灣大埔:非暴力抗爭》一文,介紹東西方的非暴力運動對照;PeoPo公民新聞平台本週新增《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新鄰江社區發展協會的廉政志工》等公民報導,讓更多人了解這兩個NPO的運作模式與需要的幫助。

[1] 例如在夏季推出《癌症篩檢與防治創新設計》工作坊中,就與衛生局的癌症篩檢合作進行服務改造。

NPOst 每週會整理台灣 NPO 的重要動態跟焦點議題,若你想提供資料,請寄到 npost.tw@gmail.com,標題註明「NPOst 週報」。

羅 佩琪

非典型的人生迷茫組,對資訊整理有詭異的渴望與執著。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