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賦能翻轉社福:明怡基金會首辦【AI Can Help】論壇,千人共襄盛舉,開啟公益新想像
以過去一年來將AI運用於整理各國相關社福產業數位轉型與升級的資訊,以及服務計劃的規劃、組織管理上的經驗,非常認同AI Can Help論壇中,無論從管理層或是組織策略轉型與發展,能夠帶給NPO的潛在效益。儘管在運用AI處理機敏資訊時需要確保「去識別化」等倫理警覺性,在組織服務方案創新方面,知識彙整的速度有助於快速與實務工作經驗整合後,提高創新的空間。也從所帶領的團隊回饋中得知許多社福機構的資深工作者在AI Can Help的實務工作應用工作坊中收穫良多。」 ─數位發展部「數據賦能公益創新」─ 計劃主持人的陳文良數位轉型長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快速發展,公益領域正掀起一波數位轉型浪潮。明怡基金會於6月27日在政大公企中心舉辦【AI Can Help:開啟公益新想像】直播論壇,邀集非營利組織領導人、工作者,與AI領域專家共同從整體趨勢、社福組織思維,到AI將如何形塑助人工作的未來樣貌。
AI浪潮的思考:人類如何保有核心價值?
明怡基金會執行長張明正於論壇中指出,AI的發展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世界,從AlphaGo走出精妙一步,到近期生成式AI的急遽發展,過去許多無解的議題也迎來了翻轉的契機。他指出,科技工具的普及速度正以驚人的速度加快,像是ChatGPT這類AI工具,短短兩年內就已廣泛傳播,顛覆了過去需要20年才能普及的模式。
面對這股浪潮,人類應如何自處?張明正進一步闡述了「智識金字塔」的觀念:資料(data)、知識(knowledge)、智能(intelligence)這三個層次,未來都將是AI能完全駕馭的領域。然而,位於最頂端的「智慧(wisdom)」,將是人類最終能保有的核心價值。他強調,非營利組織的本質在於助人,面對劇烈變化的環境,工作者需要更具彈性與開放的迎上浪潮,讓助人的專業加值。明怡基金會期待持續與非營利組織夥伴彼此支持,除了介紹實用工具,更將與夥伴共同探索與深化助人工作的智慧本質。
AI 賦能專業,開啟教育與社工領域新可能
品學堂執行長黃國珍指出,AI 與大數據的結合,能突破教師受限於個人經驗的教學「天花板」。這項技術透過數據化學生學習行為,精準識別高達 24 種學習樣態,賦予教育工作者「超能力」,能為每位學生提供個人化的學習內容與診斷,有效彌補傳統教學落差。在此轉變下,教師的角色將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轉變為以數據為基礎的教育管理者,引導學生發展探究、思辨等更高階的思維能力。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謝文中則分享了 AI 如何運用在大學社工教育。過去,社工系學生因人力限制,難以充分練習會談技巧。現在,他利用 ChatGPT 設計「助人會談 AI」,讓 AI 扮演服務對象,使每位學生都能進行一對一的會談演練。這種方式讓學生能無懼犯錯,自在運用所學技巧。不過,謝文中也提醒,AI 工具仍有其侷限性,例如無法觀察個案的表情變化或模擬非理性的情緒反應。
治理與創新並行:領導力是關鍵
儘管AI潛力巨大,其挑戰亦不容忽視。明怡基金會觀察到,AI 工具的實用化多呈現「由下而上」的趨勢,從個人層面的工作出發,例如協助會議記錄、撰寫企劃草案,逐步探索更多可能。然而,從組織角度則往往需要思考風險,「由上而下」建立規範。在開放同仁探索創新,與資訊安全及倫理課題之間的權衡,一直是非營利組織持續面對的課題。
明怡基金會培力育成協理原承君表示,組織領導人可以從三個角度建立AI應用的文化思維:首先,鼓勵同仁勇於嘗試與分享AI應用,將個別經驗轉化為集體知識;其次,公開討論AI使用方針與規範,透過參與式的討論取代單方面的限制,共同設定原則與風險層級,讓規範更有機會兼顧創新與安全;最後,領導人自己有意識地學習應用AI 工具,不僅為團隊樹立榜樣,也能更深入理解 AI 在實際工作中的潛力與挑戰。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回應,領導者以身作則與開放的組織文化至關重要。當每個人都願意開放分享與嘗試,這種由下而上、自發性的文化,將比由上而下的推動,更能激勵同仁投入並擁抱新科技。李若綺也進一步提醒,科技工具不能脫離助人工作的本質專業,包括對服務對象的需要有的觀察力與共感的能力,以及專業的判斷準則。
AI時代的可能:八成社福人員盼數位賦能,緩解人力困境
社福界長年面臨低薪、高壓與人力流失的嚴峻挑戰。根據台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調查,每年社工系畢業生中,僅有約 25% 選擇投身社工領域。面對龐大工作量和日益增長的人力需求,社福單位迫切需要尋找創新的解決方案,以減輕負擔並提升服務效能。
明怡基金會【社會工作與科技應用】調查指出,近八成社福工作者表示願意學習新的數位工具。其中,最希望被數位化的工作項目包括文字記錄(58%)、資料整理(57%)與活動規劃(53%)——這些正是AI工具能有效協助的重點場域。
明怡自2024年起率先將AI培力課程導入非營利工作領域,迄今已舉辦41場AI講座及工作坊,,累計參與人次超過 5,500 人。從實務工作者的親身體驗與訪談中發現,導入AI工具的工作者平均可節省七至八成的行政事務時間,例如撰寫訪談紀錄與服務報告方面,讓專業人員能更聚焦案主服務。
從效率邁向品質,從各自摸索到共享共創
AI應用在社福領域的應用,已逐步從提升效率邁向追求服務品質,包括撰寫服務計畫、設計客製化活動、預測服務需求或分析個案歷程。明怡基金不僅將持續辦理更多元的AI主題工作坊,更期待建立非營利組織專屬的AI交流社群,讓彼此的經驗得以匯聚、相互學習,探索 AI 在社福領域的無限可能與潛在風險,讓科技成為提升社會影響力的關鍵助力。
聯絡人:明怡基金會 陳偉凱 0926-183066;weikai@mingyifoundatio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