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部非營利組織工作的菜逼八:拜託強者給我一些實務建議!

4
photo credit: Jiuck via photopin cc

文/Fat Hao(非營利組織菜鳥)

我在一個歷史悠久、服務認真,會內員工普遍中高齡的南部傳統社福服務型 NPO 做公關行銷。執行各項職務的磨合過程,讓我這個菜逼八不斷反思自身面對的困難。

寫本文的目的,一方面是「板主借我哭哭」(板主回應:借你哭!);一方面,是希望描述個人經驗,整理出工作困境的樣貌──我仍在崗位上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實,大家都知道 NPO 普遍缺乏源,但缺很大的不只是物資與金錢,還有人力訓練條件。身為小菜菜,希望把體驗整頓出來,或許能邀請到強者分享指教自身的實務建議。以下內容是我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所任職組織的立場。

 

一、

社福服務型 NPO 的公關行銷,或說募款宣傳相關工作,比較常見的,是由會內社工來擔任;有些組織會做進一步的人事規劃,聘請專業正職團隊;另外有些組織則外包公關公司處理特殊專案。我的組織規劃了一個公關行銷部門,只是我們比較特別,跟上述編制都不一樣──整個公關行銷部門其實只有一個人。目前,這個人就是我。

部門分化,等同責任分化。當會內有個公關行銷部門時,自然而然地,聽起來「屬於公關行銷類」的事務就會分工過來,所以若與其他同仁的合作模式沒有建立起來,又沒有人告訴你什麼事情重要、什麼事情不重要,且部門只有一個人時,往往會陷入單打獨鬥的窘境──你可能會目瞪口呆地看著工作項目,想著自己怎麼可能同時做勸募或行銷專案的開發申請企劃管理、做公關、做業務、安排露出、做完善的媒體經營(包括實體刊物、各網路社群平台)?

會內獨立出公關行銷部門,為什麼卻只聘一人呢?就我目前的體會(不見得代表決策者立場),主要應是想減輕社工的募款與宣傳負擔,而公關行銷又好像聽起來很重要,所以乾脆設一個部門,但因人事成本有限,便只聘一人。

會內的公關行銷部門設立時,沒有比較完善的規劃,可能因為會內對公關行銷本身的專業認知不多。傳統在地的老服務型組織,少有穩定訓練公關行銷人才的資源,更難聘到有公關行銷經驗的主管級人物,所以對公關行銷(尤其新媒體)領域有豐富經驗與專業認知的人非常罕見,就難得到建議。

甚至,南部服務型 NPO(尤其特別強調「慈善」者)對「公關行銷」這身分頗認知矛盾,公關行銷似乎充滿功利銅臭,有點「髒」。上層還提醒我千萬別對外說自己「專職做募款」,因為「南部很保守,別人會對我們觀感很差,覺得怎麼特別請一個人來宣傳募款。」請一個人就這麼小心了,請一個團隊還得了。

於是,單打獨鬥成了我的工作寫照──我雖菜味十足,卻仍直接被指定做整個部門的規劃,對會內文化還不夠熟悉的情況下,一切實在刺激。自己的部門自己搞,好處是自由度高、彈性大;缺點是菜鳥胡亂摸索無人理會,事倍功半的情況多,耗損大於成效,每天必須實踐失控的正向思考,才不致被挫折感和孤獨感淹沒。

開始熟悉會務後,我漸漸體會到,我必須當機立斷安排出工作優先順序、建立和同仁的合作模式(包括如何合理分工、如何彼此激盪創意),生產一套會內進行公關行銷流程的制度,尤其是網路平台的經營,如:大家各自有活動或業務的話,幫忙傳傳照片也好(瑣碎的傳照片等行政,若一個人弄,是很花時間的呀)。於是,我面臨了第二個挑戰──數位落差。

 

二、

現今談公關行銷,似乎已不必再多強調網路社群的重要性。較有規模的企業組織,普遍聘任專屬團隊細密地管理運用各種新媒體、網路社群平台,呈現公司特定形象與個性,充滿「存在感」地和大眾交流。這已如吃飯喝水般,既必要、又自然。不過,對傳統服務型 NPO 來說,怎麼把自己放進網路社群,還是一項很新(甚至對會內中高齡員工而言,是「狠心」)的挑戰。

會內中高齡同仁居多,所以比起實體紙本刊物,大家對於網路新媒體並不重視,或者說,不知道該拿它怎麼辦,因為自己都「沒在用」。新媒體是個生活空間,而他們在這部分的「生活經驗」是稀薄的。我們這世代說自己不懂新媒體,意思可能是自己會用,但不知道怎麼「運用」,可是對會內許多中高齡同仁來說,是「根本不確定那是什麼」。

對會內而言,新媒體大概等於網路公告欄,多一個帳號就多一個貼宣傳的地方,要解釋什麼叫做「新媒體社群關係」很困難,少數比較厲害的中高齡員工會因為家庭關係學會用 Line 留言,可是對於比 Line 公開,但介面比較複雜的臉書,就完全沒辦法了,甚至可能也不認為臉書對組織的經營有其重要性,遑論協作。

於是,會內新媒體社群關係經營完全交到我一個人手中,有如雞肋,其他人平常不關心也不近用。如果我是個有心人,早就可以把握佔領組織詮釋權的機會,胡說八道一番啦(當然我不會這樣)。勞力負擔上吃不消(我的工作不只管新媒體),也很難有創意激發(沒人可以腦力激盪)的時候,的確會讓老人家們「一語成讖」──新媒體經營到頭來只能貼貼廣告當佈告欄,會內與社群關係還是疏離的。

 

三、

整頓目前的自身經驗,我想比較保守的社福服務型 NPO 做公關行銷,有兩個重要困境脈絡:一個是「專業公關行銷人員」的培訓和部門編制困難(或不被重視);一個是數位落差。就前者而言,除了我自身面臨的困境外,也聽過其他編制的組織所面臨的問題。曾有同業說(他們會內由社工管理相關事務):「社工真的太辛苦了,還要學習寫公關稿,分身乏術。」

但就算安排專職公關行銷人員,若無適當的編制和訓練,公關行銷人員自己還是得花上許多勞力成本,摸索長期因應的方式,像是如何分一部份精力,專心建立與同仁合作的流程制度?如何讓會內長輩不要對我這「屁孩」指派的任務感到排斥,願意學做簡單的新媒體操作(像是傳照片)?

 

我仍在崗位上打拚,希望能找出因應困境的方式。

 


按讚,接收更多公益新思維!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