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哲生專欄【社會小鋼炮】/剝掉蛋糕上的奶油,看見真實社會力
我們都吃過奶油蛋糕,沒有人不為蛋糕上那層潔白細滑、甜美蓬鬆的奶油而動心。可是,我們最終津津有味在吃的卻是奶油下的蛋糕。這塊撐起奶油、紮實餵飽肚子的食物,不撥開奶油看不到、看到也不驚奇,吃它卻不看它,是多麼沉默不搶功。
奶油蛋糕的主體,就像社會中非經濟性的生產活動,我們享用它,卻不覺得或不想承認它的存在與價值。反而因為經濟活動伴有金錢交易,可以呈現出生產活動的財富價值,社會的眼神因此自然著重於光鮮亮麗的經濟或金錢活動。
可是,如果持平的審視社會中所有人的生產活動,我們是否真的忽略了好多有益(或有損)社會生活品質的活動呢?
經濟生產的背後
汙染排放、耗用非再生物質、野生魚蝦捕撈的枯竭,生產者竭力耗用以從事經濟財富的生產,可是自然界的「公共財」卻怎麼變成了私有財?經濟活動自由的使用空氣、水、景觀,不需為這些公共資源的惡化負責,讓社會來承受經濟的「社會成本」。
破壞後的修復
總有些人不能容忍環境被破壞,用自己的力量買地復育環境、生態,甚至空氣與水,這些更高貴的生產活動,不能交易換錢,我們需要它卻不承認,是否應該讓它成為可計算價值的「修復經濟」(remedial economy)?
用完即拋的垃圾
愈是高科技產品,不僅生產過程中需要自然界稀少的礦物、甚至不存在的化工合成物,這些物品使用過後,送到垃圾場,如果沒有再利用的價值,它的存放與處理就變成環境負擔、政府的支出。我們需要的,是對現代死亡性(產品從製造到成為垃圾)紅海工業(類比紅海策略),催生經濟廢棄物的再生、再用、循環等價值的「循環經濟 」(recycle economy)。
照護社會人性
不論有錢沒錢,人都會老弱孤獨、起沉變化,更遑論先天身心弱勢、家庭變故等族群,他們有的受到政府救濟照顧,更多時候只有宗教、慈善、NPO,甚至個人志願的照護,才能保有尊嚴的生活。這些慈善公益的服務活動為社會維持人性與和諧,可是因為不需付費,他們的付出雖然極有生產力,卻無法成為具經濟價值的「照護經濟」(caring economy)。
公平正義的社會
愈是自由的經濟發展,換來的愈可能是財富兩極、社會階級與城鄉差距的不均衡社會。為基層請命、訴求平衡發展、為弱勢社群發聲奔走的社會倡議活動,是否應該擁有「人性經濟」(humanity economy)的地位?
自我僱傭的微型生產
社會中有人喜歡自我僱傭,成為從事個體式經營的微型商業單位。他們不倚靠政府資源、不占用大片土地,通常僱用相對較多的社會人力,用自己的力量養活自己、照顧鄰近家庭,產值卻進入不了經濟統計。政府雖然很想將他們納入稅制體系,卻只是出於稅收考量,忽略了他們的自立精神與社會貢獻。我們姑且稱之「微型經濟」,以與「地下經濟」有所區分。
「經濟」泛指所有經自由交易的生產活動,因為可以交易換取財富,所以它就像是奶油蛋糕上眩麗的糖衣,很容易吸引眾人目光。可是,真正讓我們擁有真實的生活品質,獲得社會人性化陪伴與照護,維護甚至修復大地生態、可以用更安心信任的心情,享受物質與財富基礎的,還是糖衣底下平實無華的蛋糕。它撐起了奶油,更是奶油蛋糕的主要成分,為何不務實的給它應有的地位與價值。
期待反映社會生產力的觀念與衡量指標,不論是否可以量化計數,總希望這樣的觀念創新與認知改變,能將社會的正面性活動,給予正面的肯定甚至具體的績效指標化,也就是我們期待的「社會經濟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