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觀光】疫情之下,觀光成為偏鄉永續發展的推進器
文/黎育如
觀光旅遊也存在著城鄉差距?過去旅客長期集中在各國大城市以及海岸地區,然而,密度、頻率過高的旅遊型態,已造成環境不堪負荷。例如,從2016年開始,義大利的海岸城市威尼斯就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抗議潮,當地居民再也無法忍受每天爆量的觀光客,以及日漸惡化的水都生活。
近幾年聯合國推廣鄉村旅遊,一方面希望能舒緩觀光熱點過度集中的問題,一方面也透過觀光產業挹注地方的產業經濟,縮短城鄉差距。
疫情衝擊之下,鄉村地區受到的打擊更不容忽視。在城市的人口能夠在家工作(WFH),持續運行經濟生產,鄉村地區則面臨就業的巨大壓力。
據統計,世界上12億的青年之中,將近10億人居住在發展中國家,其中將近九成的青年居於鄉村區域,七千五百萬人是處在不穩定的失業狀態中。同時,鄉村地區受極端氣候影響,賴以為生的傳統農業發展也相當不穩定。
然而,後疫情之下的觀光旅遊,卻也為鄉村地區帶來一線希望的曙光。疫情促使人們轉變過往習慣的旅遊型態,反而偏好去相對不那麼擁擠或是偏遠的地方,加上過去幾年體驗式旅遊、無圍牆式體驗已蔚為風潮,都是讓鄉村觀光發展的轉機。
2020年世界旅遊日(World Tourism Day)的主題「觀光與鄉村發展年(Year of Tourism and Rural Development)」,就是看準在疫情之下,鄉村地區能藉觀光旅遊帶動的發展,更貼近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
2020作為宣示性的一年,世界旅遊組織(UNWTO)也對此提出了五大建議,讓在疫情之下的觀光旅遊也能持續動起來,帶動鄉村發展。
觀光作為鄉村發展的根基策略
國家、地方政府應把觀光加進發展計劃中,像是應該要允許土地有效的利用與分配,包含持續維護自然保護區,還有其他有形與無形的資源,因為這些是會吸引到旅客的重要資源。因此,政府的合作要橫跨不同層級,更鼓勵國際社群的合作與協助,包含國際組織、捐款人、私人部門、NGO。
UNWTO建議官方應增加投資管道和計畫金援,尤其是被歸類於 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 (SIDS) 的地區,容易受極端氣候影響,更應加強投資。例如斐濟的觀光投資計劃,提供投資成本的 55% 可以沖抵收入所得稅的津貼,對投資專案不設完工期限,在瓦努阿島等 9 個免稅區投資更可享受13年免稅期,已鼓勵企業或投資人建設當地觀光。
在提倡發展的一片榮景當中,更不能忘了提醒外來的遊客,所有的旅遊足跡都會對地方造成影響,應鼓勵並幫助對社區產生正向影響力。
觀光替鄉村社區帶來利益和福祉:建立一個平等、多元、韌性的永續未來
為了讓觀光旅遊真正能替鄉村帶來正向發展,需將當地的環境、文化、經濟作為發展核心。
讓在地的中小型經營者能順利發展,創建培育人才的管道,並將從業的門檻降低。當在地人能夠進到觀光產業鏈,並有合理的分潤機制。
不少鄉村地區,更是當地原住民族與少數族群的世居之地,觀光產業須促進社群的福祉。
若善加發展觀光資源,可以消除貧窮,提供弱勢族群工作機會並增進原住民族的福祉。如花蓮奇美部落當地發展協會,自組奇美泛舟企業社,以小額合資共同經營的方式推廣文化泛舟,留住更多族人在家鄉工作,觀光收入獲利也能支應照顧獨居老人等、幼兒教育等福利工作。
觀光和鄉村發展的新機會:創新、科技和數位化
數位化已是新時代之下的發展趨勢。在觀光產業中,追求創新與科技,能加速產業轉型,朝綠色旅遊的目標前進。
「不應有鄉村被捨棄在後頭」這是以平等為基礎的發展理念,必須確保鄉村地區能跟城市一樣,擁有同等的管道接觸到數位科技。
疫情下觀光的人潮也許會帶來隱憂,但數位科技也許能助我們一臂之力。Airbnb 因應疫情堆出「Airbnb Online Experience」計畫,讓消費者可和房東、體驗達人一起以線上互動的方式現場直播,讓人宅在家也能環遊世界,能透過網路空間和當地人進行互動交流,使用者達到觀光拓展眼界的目的,也為鄉村帶來更多觀光機會。
不只是在硬體上帶來全新的體驗,創新的數位思維更需運用在觀光的決策當中,以數據為基礎,了解觀光整體圖像,能幫助決策者制定更好的政策和服務。
產品開發和價值鏈結合,實踐永續、強化旅遊體驗
觀光的主題式行程以及當地產品,其實也都深深牽動了偏鄉當地的發展,透過行程和產品,當地人能說自己的故事,也能以自己的故事為榮。
所以觀光旅遊應以盡力不影響當地人文景觀為原則,UNWTO建議可提供與當地文化連結的主題式行程,並以文化學習和環境保護為優先。
例如宜蘭不老部落推出的泰雅族秘境一日遊,遊程會依照不同時令、與當季作物調整導覽路線,呈現不同的自然風景,也帶遊客體驗當地特有的的烹飪與飲食方式,如上山採摘菇類與山藥、飼養雞羊等,旅遊即是與當地人一起過生活,讓觀光活動不干擾傳統文化與當地環境。
在發展觀光的同時,也讓鄉村的當地人意識到保存文化、保護自然資源相當重要,才能讓觀光資源永續。
在鄉村目的地促進永續的政策和實踐
鄉村的觀光發展,最終都還是要回歸到「永續」這個根基概念之上。
該如何在觀光旅遊上體現永續?近年來執行的方向不外乎先從「減廢、減碳排」開始著手。如坪林低碳觀光發展協會推出「坪林碳匯券」,可向貼有「低碳商店」標章的店家消費店家須符合使用當地、當季之食材、不主動提供塑膠袋等規則並提撥消費額的 10% 於「坪林碳匯基金」,該筆基金將用於種樹固碳,以抵減旅遊活動帶來的排碳量,達到永續旅遊的目的。
為了讓「永續」不只是淪為口號,聯合國統計委員會(UN Statistical Commission)所認可的《測量觀光可持續性》(Measur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Tourism),讓我們有個框架去監督、測量,觀光在社會、環境、經濟各個層面上帶來的影響力。
歐美國家隨著疫苗施打普及率漸漸提升,國際旅遊的市場也漸漸復甦,而台灣國內正從疫情的警戒之下慢慢走出,也正是時候去一一檢視、執行上述的建議與行動,讓觀光替疫情衝擊之下的鄉村地區,帶來一番永續的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