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孤兒院是筆好生意?談談柬埔寨的公益旅行災難

4
兒童保護組織發起「兒童不是觀光景點」行動,呼籲停止孤兒院旅遊的行為。(圖片來源:Children are not tourist attractions

近年來越來越熱門的公益旅行(volunteer tourism)有時也被稱為「志工旅行」、「公益旅遊」或「責任旅遊」。主要是將旅遊跟志工服務,或是公益活動相結合。對旅行者來說,可以擁有比傳統旅遊更深入的體驗,對於在地組織來說,也可以是尋求資源或協助的管道之一。然而,這樣聽來美好的多贏局面,是否這麼容易達到?我們可以來看看,近年來公益旅行在柬埔寨造成了什麼問題?

迅速成長的柬埔寨孤兒院

柬埔寨在近代歷史上經歷多場戰亂,比如說在70年代「紅色高棉」時期的大屠殺過後,許多兒童失去家人流離失所,當時就有國際非營利組織進入柬埔寨興辦孤兒院。相較於當年,柬埔寨的社會經濟狀況應已改善許多,但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 Fund, 縮寫UNICEF)在2011年公布的報告中指出,2005年至2010年,6年之間,柬埔寨的孤兒院數量成長了75%。近1萬2千名兒童生活在269所孤兒院當中,其中只有21所是公營,248所為私營。另外也有人指出,沒有登記在案的孤兒院其實數量更多。當中許多兒童其實不能算是孤兒,44%的院童是由自己父母或家人送到孤兒院,而只有28%的院童失去雙親。

「公益旅行」是孤兒院增加的禍因

柬埔寨當地的非營利組織Friends International的主管Marie Courcel認為,旅遊業是促使孤兒院增加的因素之一,參訪孤兒院已經成了許多觀光客來到柬埔寨的熱門行程。另外,到柬埔寨孤兒院擔任志工,承擔教育或照顧責任,也是許多國外年輕人選擇的公益旅行方式。

Friends International成立了Child Save Network網站,並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支持下發起「兒童不是觀光景點」(Children are not tourist attractions)行動,他們在網站上很清楚的說明了「參觀孤兒院」可能造成的危害與問題。

參觀孤兒院可能造成的問題包括以下:

1. 院童被當作參觀對象,缺乏尊嚴。

2. 院童被要求要從事演出以換取捐款。

3. 容易養成向旅客討取物品的習慣。

4. 院童密集與來歷不明陌生人接觸,有潛在風險。

5. 院方可能會蓄意虐待兒童,也不改善孤兒院的硬體,以製造悲慘情形博取同情,賺取捐款。

6. 生意太好,「孤兒」供不應求,已發生孤兒院向民眾付費收購兒童的案例。

Friends International的董事Sebastien Marot公開呼籲「孤兒院必須是一個孩子們的安全之地,而不是一個旅遊勝地。」。他更質疑參觀者的行為和心態。「如果我們不會僅為了參觀而去自己國家的孤兒院,那為什麼在柬埔寨就可以?」

The boom of the orphanage tourism in Cambodia

志工來來去去,使得院童難以和人建立長期穩固的情感聯繫,甚至造成心理創傷。(圖片來源:Thomas Cristofoletti)

孤兒院志工,問題重重

那麼去孤兒院擔任志工會有什麼問題嗎?《半島電視台》(ALJAZEERA)於2012年製作了一則〈柬埔寨的孤兒生意〉(Cambodia’s Orphan Business)專題報導,裡面提到國際志工與志工旅行,如今已經成為一個蓬勃的產業,不管是營利性或非營利組織,已有許多團體投入在其中。

然而,這些仲介團體通常不會謹慎審核志工的身份和背景,因此增加了院童潛在受害的風險。他們也不會要求志工的專業能力,更不會有行前的完整訓練。如果我們認為「教育」有其專業,為什麼能夠接受一個沒有任何執教經驗與專業的外國人,在在短短一星期至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擔任老師的角色?而欠缺系統性的教育,真的對學習有幫助嗎?兒童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適應不同志工的教學方法嗎?以上這些都是嚴肅的問題。同時,兒童保護團體也指出,由志工擔任教育者或照顧者,使得孤兒院的院童頻繁經歷離別與遺棄,將會妨礙兒童發展與人建立長期情感聯繫的能力。

在半島電視台報導中,來自澳洲的Giakoumis表示,為了擔任柬埔寨的孤兒院志工,他支付了高達3,000美元的參加費,但院方卻告訴他,每週僅會從每位志工那邊收到9美元。中間扣除掉旅行成本,差價正是志工仲介團體利潤的由來。實際上,Child Save Network也呼籲,如果真要幫助孤兒院的院童,捐款給值得信賴的組織,並讓他們有資源雇用當地合格的工作人員。這樣會比參加「孤兒院志工旅行」更好,也更少造成傷害與問題。

柬埔寨這樣一個由善心人士、志工仲介、旅行社、孤兒院所建立的公益旅行產業鍊,正是造成孤兒院數目迅速成長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當地民眾以為孤兒院可以提供比較好的生活與教育環境,也是一個迷思。就算扣除掉前述種種孤兒院為了賺錢的惡劣手法,根據兒童保護組織Save the Children的報告指出,對兒童來說最好的照顧方案大多還是家庭式或社區式,孤兒院這樣機構化的照顧方案是最不得已的選擇。

善心不必然造成善果

西方有句俗諺曾經說過:「通往地獄的道路,是由善意所鋪成」。單純善心所從事的行為,並不保證必然獲得善果。第三世界國家的貧窮與發展,還有人道危機等等,都是重要的議題,這些議題需要我們認真嚴肅的面對,以及發展各種長期的工作試圖改善與解決。對於各種方法,也需要更謹慎小心的評估與使用。否則當孤兒院成了一筆好生意,出賣的將是兒童的權益與他們的未來。

(9 月 19 日修改記錄:本段首句原為「知名自由主義思想家海耶克(F. Hayek)曾經說過:…」感謝讀者建議,將有爭議的出處改為「西方有句俗諺曾經說過:…。」)

The boom of the orphanage tourism in Cambodia

頻繁且大量交換的教師與照顧者,對兒童的學習真的有幫助嗎?(圖片來源:Thomas Cristofoletti)

 

延伸閱讀:

1. Save the Children,“Misguided Kindness Making the right decisions for children in emergencies”

2. UNICEF, “A study of attitudes towards residential care in cambodia”

3. Child Save Network,”Children are not tourist attractions”

4. Child Save Network,”7 Better Ways to Help Protect Children Around the World”

5. ALJAZEERA, “Cambodia’s Orphan Business”

 

 

 

作者介紹

徐 沛然

大學時期參與學生運動,就此發掘自己對社會議題的熱情。興趣廣泛,喜歡跨領域批判性思考。近期關注社會行動、貧窮與發展、社會企業等議題。曾任《苦勞網》記者,現為自由撰稿人。

Trackbacks

  1. […] 建議不該做的事情幾乎都是最近十年內陸續發生過的教訓,例如:不要因為看起來「超感人」就捐錢,尤其是指類似提出花錢蓋孤兒院的計畫,南亞海嘯過後就是因為太多國際組織指定要捐助孤兒院,後來發生了很多孤兒院院長紛紛出來找孤兒入住的情事,斯里蘭卡和印度也發生募集太多漁船,卻沒有足夠漁民,因為有太多團體表示要幫被海嘯破壞船筏的漁民重新募到生財器具。海地則發生認養孤兒「供不應求」的假孤兒事件。(參考:孤兒院是筆好生意?談談柬埔寨的公益旅行災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