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中的數位社會創新運動:防疫科技蓬勃之餘,不忘改善隱私保護/2020 NPOst 年會前導文

「Taiwan Can Help:全球性的疫情如何激發臺灣新一波數位社會創新運動」論壇。圖/社會創新實驗中心。

NPOst 將在今年 10 月以「最後,都要變成好事:疫情之下,臺灣的公益變遷」為題,於當代文化實驗場與社會創新實驗中心舉辦第 7 屆年會。

今年,我們要探究,疫情之下,臺灣的公益變遷;探究我們在「常態」中過渡到「非常態」,即將建立的「新常態」;探究我們如何「趁機革命」,讓巨變成就蛻變;探究我們在考驗中以創新改變社會,讓實驗釀造奇蹟。疫情終將過去,而這一切的最後,我們堅信,都將變成好事。

每年備受矚目的「NPOwer 公益行動家」公益創新行動計畫徵選亦將在近期開跑,歡迎熱切關注。

撰文/高翠敏、葉芊妤

今年 5 月,由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主辦、台灣數位文化協會所營運之社會創新實驗中心協辦的「Taiwan Can Help:全球性的疫情如何激發臺灣新一波數位社會創新運動」大師論壇,集結行政院唐鳳政委、PChome 創辦人詹宏志董事長及法國、澳洲辦事處代表等共同討論,在 COVID-19 疫情下,臺灣與各國如何應用社會創新與數位發展技能,應對因疫情而生的新問題。

行政院唐鳳政委、PChome 創辦人詹宏志董事長參與論壇。攝影/台灣數位文化協會。

其中,澳洲辦事處代表 Gary Richard Cowan(高戈銳)特別從澳洲經驗出發,除分享防疫經驗外,亦分享澳洲如何改善應用科技防疫與保護個人隱私之間的取捨。 4 月,臺灣地方政府公布海軍敦睦艦隊磐石軍艦確診官兵相關足跡時,曾因公布足跡問題,使確診者與友人的私人行程遭曝光,當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曾呼籲民眾停止探索個資,強調該舉對疫情、疫調均無幫助。甚至,亦有協助難民的非營利組織,在防疫政策的規範下,不得不蒐集難民個資,形成救助工作上部分原則的扞格,將工作者推向專業倫理與防疫責任的兩難等。

澳洲辦事處代表 Gary Richard Cowan。攝影/台灣數位文化協會。

數位應用與管制間原先即因科技發展而日漸微妙的分界線,暨歐盟於 2016 年通過「史上最嚴格個資法」《個人資料保護規範》(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簡稱 GDPR),帶來一陣數位浪潮下的「反浪潮」後,自去年始,在疫情的推波助瀾中,人們對於數位應用與保障隱私的想像與界線,顯然正不斷偏移,而亟待重新建立共識與討論的渴望,在疫情逐漸趨緩後,亦必然將成為新的討論熱點。

Gary Richard Cowan 在論壇中表示,臺灣憑藉著邊際管制、口罩出口限制、大數據利用、電子圍籬監控系統……等各項政策,在此次全球防疫中,成效非凡,WHO 與衛福部的資料亦顯示,相對國際而言,臺灣有著相當低的確診人數。而澳洲在此次防疫中的表現亦頗為成功,即便確診人數高於臺灣許多,但增長確診人數的曲線已趨於平緩,且確診人數的成長率目前已低於 0.2%,新增確診案例則大多為境外移入,或具備相當明確的確診途徑,足以有效隔離病患。

臺灣防疫政策與澳洲疫情控制情形:累計確診數之對數曲線圖中可看出臺灣確診人數相對較低。/來源:WHO、臺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Gary Richard Cowan 總結澳洲防疫策略的得當,有以下特點:

1.  因時制宜,調整官方決策結構

2. 大量篩檢,確實追蹤

3. 運用先進醫療研發能力,推動跨國合作

4. 善用數位科技,並改善隱私保護

打破聯邦界隔,調整決策結構

在此次防疫中,政府進行了內閣結構創新。澳洲作為聯邦制國家,各州有獨立自治權,可制訂法律並具有約束力。但在此次防疫行動中,聯邦政府、各行政區的領導者與衛生首長共同組成一個決策單位,透過定期的線上會議,遠較以往大幅加快政策制定與溝通速度,包含有效且即時的邊境管制與刺激經濟復甦等複雜的政策內容。

各國篩檢人數與確診人數比。來源/Gary Richard Cowan。

利用大量普篩掌握傳染可能途徑

此外,Gary Richard Cowan 也表示,僅次於紐西蘭,澳洲是篩檢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共有 140 萬的篩檢數,陽性確診率約為 0.5%。除了疑似個案外,澳洲利用大量普篩,追蹤任何可能帶有病毒的感染者。

根據了解,臺灣在 4 月亦掀起一陣普篩與否的爭論。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曾表示,國外採用普篩的國家如韓國與義大利等,多半有疫情嚴重,僅能透過封城與大量篩檢等非常方式,進行分流治療,才能有效控制疫情之情形。然而臺灣個案數少,疫情狀況相對可控,以醫師評估症狀,準確通報採檢、衛生單位精準疫調,即可及早掌握密切接觸者,作法並有科學依據。

依據目前防疫情況,普篩對臺灣而言,極可能大量耗費公帑與珍貴醫療人力資源但成效有限,效益較低,不盡適用,而偽陽性結果可能引起的恐慌,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成本。故截至目前,COVID-19 普篩目前在臺灣並未施行。

先進醫療研發能力,推動跨國合作

除中國外,澳洲墨爾本大學的彼得多哈堤傳染及免疫研究所(Peter Doherty Institute)是第一個成功複製 COVID-19 病毒細胞的研究組織。在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中,也有超過 20 位澳洲研究者參與了預防傳染病與發展疫苗的合作計畫,且在短短三周內即在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開始疫苗試驗。

二月中,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即與成功大學共同研究可能成為 COVID-19 治療用藥的伊維菌素(ivermectin)、登革熱、茲卡病毒與流感病毒等治療病毒類型疾病的用藥。同時,台灣微脂體股份有限公司(TLC) 與澳洲公司 Nova Tech、Nucleus 也開始進行 TCO 19 的臨床試驗,期待能成為 COVID-19 的治療用藥。

善用數位科技防疫之餘,亦著力改善隱私保護問題

Gary Richard Cowan 同時分享,在三月下旬時,澳洲政府設計了防疫資訊 App Coronavirus Australia 發布有關 COVID-19 疫情的重要資訊,並以此做為官方疫情資訊的主要來源,減少民眾接收錯誤資訊的機會,也強化民眾對政府管控疫情的信心。除了提供諸如確診數等基本疫情資訊外,Coronavirus Australia 也提供症狀確認、心理健康支持、經濟支援等服務,功能類似於臺灣疾管署近期發布的「Line@聊天機器人-疾管家」。

圖為 Coronavirus Australia。來源/Gary Richard Cowan。

近期,澳洲政府發布了第二個防疫相關應用程式「COVIDSafe」,主要用於接觸史的追蹤,功能類似於新加坡所推出的「Trace Together」,但在功能設計上,特別強調隱私權與數據儲存的問題。

圖為 COVIDSafe。來源/Gary Richard Cowan。

相較於目前全球各地所用於追蹤接觸史的應用程式,COVIDSafe 不使用 GPS 數據來追蹤使用者定位,僅透過藍芽來追蹤各使用者間的接觸距離與接觸時長,並透過常態性更換的特定密碼,消除數據中的個人辨識性,且存於手機內的加密數據,於 21 天後即會自動刪除。

而使用時,使用者的所在地區並不會被追蹤或揭露予他人,僅在出現確診案例時,相關衛生單位會連絡確診者的相關接觸者。盡力維護了使用者的隱私。目前 COVIDSafe 採自願性安裝的模式,不過,在發布當月,已有 600 萬澳洲居民安裝。

COVIDSafe 資料使用流程圖。來源/Gary Richard Cowan。

Gary Richard Cowan 最後提及,在澳洲的科技發展中,隱私權的維護日趨重要,且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或科技公司如 Apple、Google 都開始採用澳洲經驗,發展新的數位應用程式。在這個防疫過程中,澳洲的數位轉型機構,在引導數位創新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未來,在網路科技相關領域,包含 5G、人工智慧等,都將帶來影響全球的數位變革,而這樣的數位變革與創新,也將會有助於政府在政策推行成效上有更多所及之處。而無論是防疫或任何領域,合作,亦將永遠是新科技展現之餘,確能造福世界的關鍵。


延伸閱讀:

組織價值的重新審視 —— 後疫情時期,NGO 應立即著手的 3 件事/2020 NPOst 年會前導文

資安也是安全防護網的一環!日常生活中做好資訊安全管理,保障人權也保護弱勢

作者介紹

高 翠敏

高翠敏,社團法人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前副秘書長,NPOst 公益交流站前主責人。 公益界裡的非傳統背景,歷經政治系/公行所/科技業/非營利組織/媒體,曾任《NPOst公益交流站》年會、《社會企業推廣服務計畫》、《NPO多元募資行銷工作坊》等多個公益與社會創新計畫負責人。 對發生的壞事保持幽默感,因為幽默是對抗苦難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