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你的社群,從中找到創新契機 Amy Sample Ward|2014「創新吧!公益」年會記錄

4

文字記錄/蕭艾琳

來自文青聚集地美國波士蘭, NTEN:The Nonprofit Technology Network 執行長 Amy 受邀擔任 NPOst 公益交流站 11 月 14 日的「創新吧!公益」-公益科技創新影響力國際論壇(Innovate For Impact Forum)國際講者。NTEN 旨在協助各種規模、形態的公益團體,學習社群媒體與行動裝置科技,並提供科技相關的技術支援,Amy說,「我們幫助他們更加明瞭自己的使命、擁有多少物資、知道如何應用科技來提升效率,以盡己所能達成目標。」

別再誤解「創新」

Amy 說:「若反覆強調創新,它便不再具有意義,它僅是個我們不知其意的字彙。」她認為創新不應淪為掛在嘴邊的口號,創新只是新,不應只由組織裡的特定成員執行,更不該只保留給特殊場合或時機。

Amy 觀察,真正掌握創新概念的組織,並不認為創新的架構要龐大、具特殊性或新潮前衛,他們只是嘗試一點與以往不同的事。創新的訣竅其實很單純,就是持之以恆的推動改變。

了解目標的需求

回歸到非營利組織應如何創新,Amy 指出重點不在科技,而是對服務對象的認識,包括目標社群以及共事的同儕。

她說:「與其獨自坐在辦公桌前,直盯著電腦螢幕,試圖擠出一些新奇的點子,還不如走出辦公室,直接與組織幫助的對象,或是極需幫助卻尚未接觸的目標交流,例如在街道上行走的年長者、打拼的生意人,或到市郊探訪獨居老人甚至社福機構裡的孩童。」

善用社群的力量

因此,當組織準備發起計畫之際,得先考量誰是目標社群,也就是服務對象,再找出哪些社群支持組織的理念,甚至願意投入其中、協助組織運作。

Amy 進一步藉同心圓圖示剖析社群,分析時可以自己的組織作為核心,依照交流親密度分成下列三者:

1. 緊鄰核心的「社群」(community)

它位在組織資料庫裡,不論是實際參與或透過網路社交平台,如:臉書 ( facebook )、推特 ( twitter )、領英 ( LinkedIn )等,社群總能克服距離障礙、保有與組織的聯繫,雙方的交流機會不會阻斷。

2. 位於第二層的「網絡」 (network)

網路在此的定義為必須透過社群間接交流的群體,像是他們的家庭成員、同事朋友、合作夥伴等,屬於社群的社群。

3. 最外圈的則是「大眾」 (crowd)

他們與組織互不相識,通常需要持續遊說才會參與組織行動。

當組織想達到病毒式的廣傳效果,必須先掌握與外界聯絡的方式,善用公開傳播管道分享想法與故事,讓社群幫忙傳播訊息。如此一來,原先不認識組織的大眾將在關係人頁面上讀到訊息,產生認同感並樂意隨手分享出去,經由不斷轉發才得以在傳媒上掀起波瀾。

別被群眾牽著鼻子走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大眾給予的反饋構成困擾,招致許多無謂的批評與非難,甚至試圖阻撓計劃進展的推行,Amy也提供了化解的秘訣:「其中一個撇步,就像 Jonny 剛才分享的:『讓這些輿論消音』(silence the criticism)。」

她認為,能退一步回歸到被服務的社群,重新思考能如何給予他們更好的服務。

15875861732_511c7b5ca3_k

找出組織的核心要務

關於如何著手創新,Amy 表示,藉由不斷自問能更釐清組織追求創新的動機,「總歸來說,即便使用不同工具、建立資料庫,或架設 5 個不同的部落格,這些科技與創新的本質並無關連──唯有思考如何達到目標、提供社群更佳的服務,才是關鍵。」

她舉 NTEN 為例,該組織的宗旨是幫助非營利組織運用科技,因此,當出現一項新技術或舉辦新的活動時,他們會回頭檢視,考慮這件事符不符合他們的目標、是否能替社群謀得福利,如果答案是否定,就不屬於他們任務的一部分,他們便不會花心思執行。

創新源於技術能力的提升

NTEN 每年發表的《非營利組織技術人員與投資報告》,統計了美國不同規模非營利組織中技術人員的數量(即使是偶爾與科技沾上邊的員工也納入計算)。技術人員的職務範圍可分為資訊科技、資料管理、網頁管理、數位化與其他。
以科技接納程度、技術影響力為衡量指標,在分析量化的結果後,NTEN 發現幾項事實:

  1. 在受訪機構裡,每位技術人員平均需支援 3、4 位組織員工。
  2. 機構的年度預算或員工數目多寡,與創新能力無關。
  3. 科技接納程度居於領先地位的組織,與掙扎中的組織相比,有近兩倍比例傾向將技術發展納入未來規劃。
  4. 組織總體的科技表現,與是否將技術發展納入發展策略,有極高的關聯性。
  5. 若組織有編列預算,來培訓所有員工的科技運用技術,其科技運用程度顯著較佳。
  6. 整體技術能力較佳的組織,創新與進步的能力也更顯著。

「我們判斷一個組織的績效,並非基於經費運作的情形,而是評估組織是否已具應變能力,確保每個部門有專精的技術人員與經驗。」有鑑於大多數的非營利組織在技術採納及實踐層面,都有持續落後的情形, Amy 建議,應考慮增列科技訓練的預算,不只針對新進人員,更應擴展為所有員工的終身學習,投資技術即是投資創新的可能。

賦予創新一個機會

源自駭客 ( Hack )和馬拉松 ( Marathon )的組合字,「黑客松」( Hackathon )本是指科技產業舉辦的短期活動,在時限的壓縮下,考驗團隊溝通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Amy 鼓勵非營利組織可以運用此概念,「黑客松的核心價值,在於不只邀請計畫相關者,參與者可能是投入計畫的人、因而受益的服務對象、捐款者、資助者,他們來自同一計畫的不同面相,給予他們機會,將經驗分享作為平台,集合所有人的建議來產出新點子。」

另外,整合多方資源,像是企業贊助者與政府部會,都能透過這般的聚會,共同參與討論,點出以往不曾考慮過的地方,激盪出燦爛的火花,賦予公益創新的契機。

創新雖不是一蹴可幾的事,但亦非遙不可及的理想,它發於枝微、實踐起來或許無趣,但從小地方著手,有時卻能帶來巨大的轉變。

 

更多活動照片請見 Flickr

 

其他年會紀錄:

螢幕快照 2015-02-10 上午11.42.33


按讚,接收更多公益思辨!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