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創造身障者與民眾共處的空間,架起相互理解的橋樑

0


口述/楊聖弘
整理/陳芸英

我想從搭捷運的感受來談社會觀念的改變。

前段時間我搭捷運要下車前,有個乘客在車上唸唸有詞,可以感受到他的精神狀況不好。那是上班時間,人多,乘客沒有空間避開他,這是事實;但其他乘客也沒有太大的反應,並不覺得奇怪,也沒有人往旁邊擠,或故意避開他,就讓他唸唸有詞。一個跟我一起下車的乘客後來就跟站務人員說,「車上有人精神狀況不太好,你們要不要留意一下?」

今天我在捷運上遇到另一個人,他是智能障礙者,我已經遇到他三次了。他自己唱歌,唱著唱著就笑起來了,發出奇怪的笑聲。乘客的反應也是一樣,沒人刻意避開他,似乎很接受他行為的樣子。

這兩件事情讓我有很大的感受,同樣的狀況在還沒有捷運之前,乘客的反應就不一樣;乘客會躲,避之唯恐不及。

我覺得捷運扮演一個很好的溝通平台。在捷運通車之前,一般民眾應該很少看到身障者,因為搭車不方便。但捷運的便利性讓身心障礙者都願意搭捷運,例如有為肢障者設的斜坡道、有為視障者增引導人員、有電梯…,由於身障者都來搭捷運,與一般民眾充分接觸,久而久之大家就不會投以異樣的眼光,也清楚他們沒有攻擊性了。

這讓我想起去年10月跟視障團體的一起到日本參訪的事。其中有個地方叫「堺市立健康福祉支援中心」,類似台灣的身心障礙福利會館。顧名思義,這裡有身心障礙者在裡面活動,甚至使用該中心的設施:跟台灣的身障會館不同的是,「堺市立健康福祉支援中心」開放社區的一般民眾進來。(下圖取自堺市立健康福祉支援中心。)

2014.4.15.001

我們問,「這一開放,身障者的使用就被限縮,難道身障團體不會抗議嗎?」因為設施有限,怎麼會讓一般民眾來搶資源呢?

「堺市立健康福祉支援中心」的接待人員說,一般民眾進來有個先決條件是必須上過「認識身心障礙者」的課。這課程不長,幾個小時而已,上完後即取得會員證,憑會員證就可以使用這些設施;而這概念也會跟身障團體表達。

我們很好奇,一般民眾也有其他運動設施可以使用,為甚麼要來這裡?原來這裡有兩個很重要的誘因,第一個誘因是,裡面的設備真的很好;第二個誘因是,這裡的費用比其他單位便宜,所以一般民眾願意來。如此,身心障礙者就有機會跟一般民眾接觸了。

為甚麼他們要製造這些接觸的機會?為甚麼這些機會這麼重要?因為他們覺得社會教育講得再多,還不如就讓一般民眾在身邊出現,讓大家瞭解身障者也是社會的一分子,一點都不特別;這個機構等於為社會搭起一座快速理解身障者的橋樑:當一般民眾習以為常時,身障者被接納的機會就多了。

我覺得「堺市立健康福祉支援中心」的作法創造了多贏,一來,這些設施的使用率會提高;二來,使用過的民眾成了散播理解身障者訊息的種子;三來,讓彼此都在同一個地方活動,創造溝通的平台,這作法很值得台灣身障福利會館參考。

本文由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授權刊登,原文在此

圖片取自堺市立健康福祉支援中心


按讚,接收更多公益好資訊!

作者介紹

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

一部國外盲用電腦的出現,讓一群志工,一頭鑽進了視障服務的工作,他們研發了「第一部」本土化的中文盲用電腦、創立本協會、更開啟了多元的視障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