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觀光】當共游成了一種生命剝奪,菲律賓生態旅遊如何轉型?

Lachlan Ross@ pexels

編譯/簡育柔

近幾年海島光觀盛行,觀光勝地菲律賓尤其以「鯨鯊共游」享負盛名,菲律賓的歐斯陸(Oslob)、董索(Donsol)兩地都有熱門的鯨鯊行程。惟兩地經營方式不同,吸引的客群、對生態造成的影響程度也不一。

在歐斯陸,因為旅遊業者推出「保證共游」的行程,每年有超過12萬的遊客為了鯨鯊而來,業者以餵食方式吸引鯨鯊駐留在特定區域,旅客可以因此大飽眼福;董索則順應鯨鯊洄游季節,以「探尋」的方式組織行程,雖然不保證可以與鯨鯊共游,對於生態的影響則是降到最低。

鯨鯊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魚類,具迴游特性。其個性溫馴、移動緩慢,即使人類與其共游,牠們也似乎不為所動,以觀賞鯨鯊作為旅遊商業模式,成本低、價值高,因此很快便蓬勃發展起來。

歐斯陸啟示:當捕魚與賞魚都成了一種剝奪

菲律賓的海島居民多以捕魚為生,其中歐斯陸為最貧脊的漁場,再加上早在 1950 年代,當時多採用「破壞性漁法」,捕魚者敲擊珊瑚礁,將魚群趕入漁網,珊瑚礁被破壞後導致更少的魚群,漁獲量低靡導致居民收入甚至只有 1.4 美元,持續惡性循環。當時居民們並不知道鯨鯊的觀光價值,只覺得鯨鯊會搶食漁獲,多半只是把鯨鯊趕走,偶爾也會發生盜獵鯨鯊的事件。

2011年,幾位漁民成立社區型潛水公司,開啟鯨鯊觀光事業,歐斯陸逐漸成為知名潛點。新型商業模式也改善了居民收入、醫療與教育也逐漸完善,盜獵情形也隨之也減少。不過,常駐此地的生態學家發現,歐斯陸經營鯨鯊共游的方式,可能對生態造成影響,並改變鯨鯊習性。

圖/菲律賓的鯨鯊觀光為當地帶來每年上億台幣的商機( Leon Macapagal@ pexels

菲律賓致力於向消費者推廣生態旅遊的平台 Philippines travel package.com 曾在 2013 年推出報告,指出歐斯陸的觀光型態對環境逐漸造成負面影響,平台也表示他們不再推薦歐斯陸的鯨鯊共游行程,總結出5個關鍵因素。

1.餵食鯨鯊造成習性改變:歐斯陸觀光業者以「誘食」來吸引鯨鯊靠近,並引導遊客潛水共游。此舉讓鯨鯊習慣每日有人餵食,便不再遷徙覓食,原本其他區域應該被鯨鯊攝食的生物因此增生,食物鏈受影響,恐因此間接影響生態圈。

菲律賓海洋保育研究團隊 Large Marine Vertebrates Research Institute Philippines (LAMAVE) 2014 年曾到歐斯陸進行研究,發現部分鯨鯊已經定居超過 500 天,不再洄游,研究團隊發現,鯨鯊平均每日6點(旅行團出團時間)就會主動靠近觀光海域,牠們已經逐漸形成新的習性,而這樣的習性是否影響生態圈,則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2.覓食過程中,鯨鯊容易受傷:為了攝食觀光業者投遞的蝦米飼料,鯨鯊常常游近漁船,而鯨鯊普遍體型大且笨重,有時來不及閃避船體或配件,常摩擦或碰撞受傷,此海域時常可見嘴角有傷口的鯨鯊,多半是在攝食過程中受傷。

3.營養不均:觀光業者多半使用冷凍蝦米作為誘食的飼料,根據團隊研究,依照鯨鯊的體型需求,這些飼料僅能提供 3-5 成的熱量。此外,野生鯨鯊多半為雜食性,也會攝取浮游生物、藻類、小烏賊等,他們在觀光海域卻只能被迫偏食。

4.遊客並未受到良好的行前教育:據報告統計,在歐斯陸平均每隻鯨鯊一小時就被遊客觸碰 29 次,是高度嚴重的騷擾行為;此外,因為緊張或興奮的遊客時常尖叫,高頻噪音將會對驚覺靈敏的鯨鯊造成傷害。

5.水域環境非常差:因為光觀盛行,海域上充滿著船隻,甚至造成船比魚多「共游還需排隊」的情形。此外,漁船的漏油、遊客的防曬油也對水質造成負面影響。遊客間甚至流傳著這樣一席話:「一定要趕上 8 點第一批出海,不然水質非常混濁,而且很臭。

圖/當共游反而對自然造成了騷擾跟破壞,觀光業者與遊客都應重新思考生態旅遊的初衷。( ROMAN ODINTSOV@ pexels

董索貫徹生態旅遊,卻不保證必見鯨鯊

相對於人工餵食,同樣位於菲律賓、以鯨鯊共游為業的董索,選擇了不同的作法。董索採用全自然的生態旅遊模式,只在鯨鯊洄游的每年 3 到 5 月開放共游行程,並且搭配嚴格的賞鯨守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董索賞鯨守則:

  1. 出海時間僅早上七點至下午二點。
  2. 最多 30 艘船同時在海面上,且不超過 3 小時。
  3. 最多 6 人同時下水觀賞一隻鯨鯊,一次 10 分鐘。
  4. 一隻鯨鯊僅供一艘船靠近。
  5. 禁止主動觸碰、餵食、騎坐或限制鯨鯊的任何行動。
  6. 共游時必須保持距離鯨鯊頭部及身體 3+ 公尺、尾部 4+ 公尺,同時保護自己及鯨鯊安全。
  7. 禁止使用任何水下動力設備及閃光燈。
圖/菲律賓賞鯨船,嚮導與遊客都將從船隻延伸的支架中入海。( Christian Paul Del Rosario@ pexels

每艘船配有一位嚮導 BIO(Butanding Interaction Office)觀察鯨鯊蹤跡以及發出下水指令,遊客在下水前都經過行前指導。當地甚至有販售「我寧願探尋,不願誘食」口號的短袖紀念上衣。

生態旅遊的特點是,成也生態、敗也生態。在董索,每一次出船,並不保證都能找到鯨鯊,要碰運氣,看是否正好遇到正迴游的鯨鯊。此外,董索賞鯨順序為,嚮導下水後遊客才能接著依序下水,而董索的鯨鯊野性高、泳速快,因此遊客如果速度差了些,很容易遇到下水後,鯨鯊就游走了的窘境,敗興而歸是常態。

海洋生態學家郭道仁到菲律賓考察時曾表示,當遊客費盡力氣才看到鯨鯊,會更加珍惜、尊重大自然,未來旅遊也就會更加重視環保與生態永續,這點是董索旅遊業非常值得學習之處。

2016 年起,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介入輔導歐斯陸的鯨鯊觀光模式,調整出海船隻數、下海時間,再進一步調整;董索則必須承受撲空敗興的風險經營鯨鯊旅遊。不變的是,消費者的選擇將影響業者的經營模式,現在旅遊平台、部落客幾乎都首先推薦董索的生態旅遊,且對歐斯陸的經營方式提出修改建議,期望以更天然的方式經營生態旅遊。


參考資料: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每月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NPOst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