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鎖加盟聯手社企 翻轉產業供應鏈/專訪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 & 鉅田、樂芽、仁舟淨塑合作計畫

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秘書長劉孆婷與社企在聚落山海對談。圖/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提供

走進臺北市永康街的巷弄裡,一處由溪流魚池與綠意盎然的前庭,踏進來便是老宅改建的幽幽秘境,這裡是聚落山海。

在聚落山海的空間走動,可觀察永續精神藏在建築工法的巧思之中,由「礦物漆」所製造而成的「天然冷氣」,讓植被能吸收空氣中的 PM 2.5 。室內涼爽恬靜,駐足用餐或是喝茶的人們都能感受到人文氣息,在此度過一個美好的午後。

跨界找方法 開啟 CSR 新篇章

這一個「不一樣」的空間背後,代表的是產、官、學、研、社各領域的人們,為打造環境友善都市的努力。今年 9 月,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ACFPT)和多家社會企業簽訂合作意向,共同打造解決問題的合作平台關係。未來,只要是 ACFPT 的會員,都能透過採購合作社會企業的產品和服務,以連鎖加盟產業鏈為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

今年 7 月 1 日,政府的「限塑」新法規正式上路,部分場域禁用一次性吸管,未來也將擴大適用。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秘書長劉孆婷提及,對協會成員而言,不管是因應政府政策走向,還是符合社會環境或是消費者需求,或本身企業上市上櫃的目標,都有需要改變及創新的地方。

「你可以看到很多企業辦路跑、淨灘等活動,其實並不是解決問題的真正方法。」劉孆婷說到,「我們一直尋找方案、找解藥,但一直抓不到。」去年,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正式成立 CSR 委員會,希望能夠找到串接 CSR 社會責任和符合企業需求的議題。

樂芽創辦人陳怡帆(左)向劉孆婷(中)、記者(右)介紹樂芽的服務與產品。圖/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提供

自 8 月底開始,在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的協助下,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認識了許多社會企業。他們發現,這些社會企業所提供的服務和產品,和經營連鎖加盟店的協會會員有極大的合作潛力,於是各方一拍即合,展開這趟合作。

友善聚落 推廣公益生活

以聚落山海的空間為例,從 9 月開始到今年底,持續舉辦「友善聚落」的快閃活動,連鎖企業與社企合作,與臺灣在地多家工藝品牌合作,推出品牌日常用品上架,希望提供消費者「不一樣」的選擇,以行動追求對社會及環境更友善的生活。

而鉅田潔淨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鉅田)的「100% 植」甘蔗渣吸管,就是友善聚落的其中一個合作夥伴。鉅田的楊量祺認為他們的運氣很不錯,他解釋道:「社企找客戶、產品創新是一件事情,找到客源是另一件事情,兩件事情都同等重要。透過北市府的協助,既找到潛在客戶,又有管道讓商品可以發亮、能被看見。」

「深入了解,會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種(材質)的吸管。」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秘書長劉孆婷分享,認識了鉅田後她才知道,從甘蔗渣到咖啡渣都可以做成吸管,而不同的吸管特性,更可以搭配不同的飲品,顧客在親身使用過後,有更大的機會在餐後購買回家自用,或是當作禮品送給親友。

鉅田以農作廢棄物經過再製成為吸管。圖/聚落山海粉絲專頁

友善聚落的合作方式,有別於過去的經驗,對雙方團隊而言都是新嘗試。研發減塑商品與多種環保餐具的仁舟社會企業(以下簡稱仁舟)業務行銷副理王浩任說,過去他們多與餐廳、外燴業者合作提供「葉子餐盤」,此項減塑商品是以棕櫚樹「葉鞘」經高溫壓製製成,大大小小、多種造型逾 20 款。

為取代保鮮膜,仁舟也研發「蜂蠟保鮮布」系列商品,對餐廳來說,可以用來保存新鮮食材或是備料的食物。另,取代塑膠封口袋的「食物矽密袋」不用擔心塑化劑殘留汙染美食,還可用來做「舒肥」料理,因矽晶材質,不僅可重複使用,耐溫範圍涵蓋攝氏 -40度 ~ 200 度,隔水加熱、微波食物都很方便。

除了環保餐具,在「友善聚落」快閃活動中,還能嚐到來自樂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樂芽)的餅乾。 樂芽強調使用安全的在地食材,並且由身心障礙者烘焙製作,建立永續共好的商業模式,讓消費者在品嚐美味的點心之餘,也能參與在公益行動之中。

樂芽的手作餅乾。圖/聚落山海粉絲專頁

對於樂芽創辦人陳怡帆來說,與其他較具知名度的品牌一同串連,對於剛起步的社會企業是很重要的支持,「跟客人聊我們的產品時,就可以說在永康街的茶館聚落山海,也可以吃到我們的甜點,對品牌的形象也有所提升。」

陳怡帆說,聚落山海的空間氛圍和氣質,讓他們在研發產品包裝時,獲得不少靈感。過程中,他們也學習外國客人對於包裝的品味,並改進包裝以及產品大小的設計。

創造「三贏」 是挑戰也是契機

仁舟、鉅田與樂芽 3 家社會企業,透過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的協助,自 8 月底開始的兩場媒合會、論壇,和 10 月「台灣國際連鎖加盟大展-秋季展」,已接觸許多協會成員,激盪出許多想法互相分享。

在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的支持下,鉅田的「 100 %植」甘蔗渣吸管,已和迷客夏連鎖體系的 3 間示範店合作。楊量祺提到,迷客夏本身在品質、採購及思維上都對環境議題有深入的認識,過程中,迷客夏除了達到「減塑」目標,更認為「甘蔗吸管」的應用符合品牌的飲料風味,對於商品「有加分」。目前以 3 間直營店作為示範店,讓加盟店參考學習,未來也考慮能進一步擴大。

同樣以環保為使命的仁舟,在與 ACFPT 的合作過程中,除了更全面了解客戶需求,也獲得許多發展上的具體建議。例如人氣商品「葉子餐盤」原料來自印度的棕櫚葉,而劉孆婷便建議,葉子餐盤可以考慮運用臺灣的「檳榔鞘」,以符合企業期待「本土化」的需求,她說道:「這也是我們透過不同階段,服務中小企業主的同時,也在服務新創團隊。新創團隊有一定量的訂單,才可能去做結構性的改變。」

仁舟以棕櫚落葉鞘製成的落葉餐盤。圖/仁舟淨塑提供

仁舟過去銷售的對象多為個人消費者,這次在與企業溝通的過程中,了解到企業需求,進一步思考推出「商用版」產品的可能性。例如「食物矽密袋」過去做的都是個人使用的大小,未來可以嘗試開發餐飲企業適合的規格。

鉅田的楊量祺也提到,和協會的會員接觸對他們助益很大,「藉由跟這些協會成員互動,有些人願意試用,有些人說出他們的困難,和他們想要的規格。我們擔心發明跟需求是有落差的,藉由跟這些業者們互動,可以降低這些誤差。」

在溝通與發想的過程中,遇到較直接的難題是替代成本。以吸管而言,楊量祺說,過去塑膠成本很低,成本是替換很大的困難點,客戶會去考量如何在利潤減少的同時,也能嘗試讓客戶多試用。

楊量祺提到,無論是鉅田的國外客戶或是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成員,都向他們提出使用者付費的概念,可嘗試讓使用甘蔗吸管的店家,向消費者收取一元的吸管費用,減輕成本壓力。

鉅田參加國外論壇,分享品牌理念。圖/鉅田潔淨技術提供

收費機制雖然看似造成消費者的負擔,但回到「減塑」的概念來看,最直接的減塑方法是「源頭使用量的減少」,不論是仁舟可重複性使用的產品,或是單次收費的甘蔗吸管,都希望達到同樣的成效。此舉也培養消費者習慣,購買一根甘蔗渣吸管,就不輕易丟棄,甘蔗吸管標榜是可單日清洗的「一次性」吸管,但若好好保存,也能重複使用。這樣的運作,也能讓更多加盟主看到成效,並提升加入行動的意願。

「我們想要做的不是降低價格,而是提高價值。」陳怡帆說,平時路上販賣餅乾的身心障礙者,通常會以「謝謝您的愛心」這種激發憐憫的方式銷售,但單憑愛心為賣點的消費並不長久,所以樂芽研發高品質的產品,再將技術轉移給身心障礙者,「如果產品有質感,能進一步認可身心障礙者的能力與努力。」

樂芽手作課,一起做點心。圖/樂芽提供

樂芽未來的發展方向,將走向以烘焙教學影片為主的網路行銷。此外,他們規劃明年和連鎖店飲料店合作,開設實體飲料據點,透過技術轉移,讓身障工作者能夠擁有一份穩定有價值的工作。

樂芽也與臺南、彰化及臺東的在地小農合作,試圖幫助在地農業。例如核桃地瓜口味的蛋糕捲,是來自彰化當地的「紫心地瓜」,但因為其外觀以及甜度不若其他品種,過去少人食用,但樂芽透過特殊的配方跟料理「做到好吃」,目前已研發出標準配方。

連鎖加盟攜手社企 讓臺灣向世界發聲

國際連鎖加盟大展,每年都有 300 家總舖參展,加上連鎖加盟店共有 20 萬家店、100 萬的從業人員,劉孆婷表示,要打進去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的連鎖店舖,店鋪需要的是更多的認同,加上操作技巧如何實踐。她說:「和廠商多次見面交流,他們會想要考慮採購。」明年春季展時,希望安排參與的社企擁有自己的攤位。

「我們要和企業老闆說明的是,要真正解決問題,要給的是時間。」劉孆婷說,許多公益共好的目的要能實踐,是要先投入時間心力,在深入了解議題之後才能夠體會。

劉孆婷將社會企業端分成兩種類型,第一塊是「社會共好」,例如樂芽秉持著「先做好吃,再談公益」,不訴諸悲情,協助身障工作者找到穩定的工作模式。至於另一塊,則是「創業共生」,例如仁舟及鉅田具有產品的開發能力,如何增加獲利是需要考量的一大重點。

要達到「社會共好」需要時間,例如社企如何做到收支平衡,訂單淡旺季的問題等等,都需要時間摸索。與社企的產品合作,對於企業主而言,需要具備社會理念的部分認知,與社企一同創造一條社會友善的新產業鏈。

王浩任介紹在山海聚落的友善聚落展示中的仁舟產品。圖/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提供

劉孆婷認為,社企同樣也需要給企業時間,認識議題及認同理念才能一起行動。過去這段期間,社企與協會成員不辭辛勞拜會,商討與研究解方,她說:「這就是鍥而不捨的創業家精神,他們想要做、他們也相信社會可以被改變,並且不斷關心消費者喜好及適用度。」

劉孆婷認為,社企與企業正在經營的這些公益事,讓臺灣擁有絕對的條件對世界發聲,她說:「大家應該互相拉一把,一起往前走。」


延伸閱讀:

「不只是給錢做事」,大企業與小團體如何建立夥伴關係?/專訪臺灣拜耳 & 玩轉學校合作計畫

好吃再來做公益!障礙者的高品質烘焙/專訪樂芽

葡萄渣變身課桌椅 再製農廢新價值/專訪鉅田潔淨技術

減塑之道──對抗「一次性使用塑膠」的習慣/專訪仁舟社會企業

作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