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浩瑋:「比起改變,孩子更需要的是『陪伴』。」/2018 NPOst 年會後報導(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

青藝盟盟主余浩瑋。攝影/葉吉珄

活動名稱:會長大的好事──公益創新規模化 Scaling Innovation/2018 NPOst 年會

日期:10/19(五)

時間:09:30-17:00(09:00 開放入場)、17:00-19:00(鐵粉趴)

地點:四號公園演藝廳(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 85 號 B1)

主辦單位:ADCT 社團法人台灣數位文化協會、NPOst 公益交流站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見性社會福利基金會、財團法人 RC 文化藝術基金會

主題:給青春的第 2 條路(余浩瑋/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主)

 

文/許蒼恩  NPOst 特約記者

揹著側背包、緩步走上舞臺。余浩瑋,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以下簡稱「青藝盟」)負責人,劇團裡大家都叫他「盟主」,臉上蓄著短鬍子,看似嚴肅、不苟言笑,然而一開口不受拘束的個性便表露無遺。他指著臺上擺放講桌的位置:「是只能站在這邊嗎?我比較喜歡動來動去。」隨後他走向舞臺中央:「在座都是 NPOs 和 NGOs 的工作者、陪伴者,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今天你們為什麼會來到這裡?還有你為什麼還不離職呢?」拋出問題的同時,他似乎也在問自己。

攝影/葉吉珄

在臺灣經營以青少年為主的表演藝術團體,從來都不簡單。余浩瑋簡述現況,國內登記有案的表演藝術團體逾 2000 個,服務對象為青少年的不到 10 個。至今,幾乎僅剩青藝盟仍持續運作,「做青少年沒有什麼票房、沒有什麼收入,環境的影響很大。因為文化政策本來就邊緣,青少年又是邊緣中的邊緣。」

為了讓大家更了解臺灣青少年所面臨的現況,他簡單的提出一個問題,然而答案則沉重到需要由整個社會承擔:「在臺灣,你想得出多少與青少年有關的公共政策?大部分是社會急難救助和懲戒矯治,多數都等到我們的青少年已經接近社會安全網邊緣,甚至快要掉下去的時候,相關的政策、機制才會啟動。」問及至此不禁讓人思考,有多少青少年能及時被承接?又有多少青少年不幸成為看似緊密安全網間的漏網之魚?

無形的學校:培力青少年參與社會

社會參與空間遭到限縮,是青少年的聲音不易被傾聽的主因。成年之前,孩子的發展往往被限制於教育場域,長期缺乏發聲管道,使青少年降低參與公共事務的意願,相對也錯失轉化為成熟公民的最佳時機。

為了突破傳統觀念與陳腐教育體制的桎梏,余浩瑋一直在做的是,18 年來不間斷舉辦「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以下簡稱「花樣戲劇節」),「這就像一所無形的學校。」他說明,戲劇是一項必須購透過人與人合作才能完成的藝術,而創作一部戲的過程中,所有參與的成員都能學習如何思考、如何表達,並從中激發創作力、與人合作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目前為止,花樣戲劇是全國規模最大、最久的青少年戲劇平臺,每屆約千名青少年報名參加,從每年年底開始直至隔年 7、8 月,青少年必須接受長達半年的劇場訓練。結業後,每所學校會自編、自導、自演 1 齣超過 1 小時的舞臺劇,於全臺灣巡迴演出。

10 幾年下來,青藝盟無償陪伴近 2 萬名青少年,演出超過 200 齣舞臺劇、舉辦 500 場以上的戲劇工作坊。花樣戲劇節邀請各領域的專家與知名人士,從導演、表演、燈光、音效、舞臺、服裝、化妝、行銷、剪輯影片各層面切入、引導,與青少年一同創作。「創作過程中導入許多社會議題,讓青少年創作可以和社會接軌、連結,透過這些創作,讓大眾知道青少年真正在意的東西是什麼?並從他們的眼睛看大人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藉由創作一部戲,建立起社會與青少年的連結,彌補現今制度的不足,這也是余浩瑋認為藝術迷人的地方:「制度可以提供很均等的照顧,卻很難走進每一顆獨特的心靈裡面,理解真正的需求是什麼。但是藝術可以、藝術做得到。」

參與過花樣戲劇節的青少年們。圖/青藝盟粉專

風箏計畫:拉迷惘青少年一把

做事向來憑著一股衝勁、不計較後果的余浩瑋,在 2014 年完成「風箏計畫──高關懷青少年環島藝術陪伴行動」(以下稱「風箏計畫」)後,曾經遭受沉痛的一擊。「當時,花樣戲劇節也辦了一段時間。我就在想,藝術可以改變我,那我能不能透過藝術去改變跟我很像的年輕人。這些小孩叛逆其實來自於迷惘,他們迷惘的時候,很需要人能夠拉他們一把,就像是斷線的風箏一樣,所以我把陪伴高關懷青少年的計畫,取名為『風箏計畫』。」

「我們參加了比賽贏了 100 萬,要到全臺灣安置機構分享青藝盟表演藝術的理念。當時我遇見陳綢少年家園時任的董事長,他跟我說:『機構裡的小孩子已經受夠大人、老師在他們前面念經,你一個人去機構巡迴沒有用啦!不然你帶我們家孩子一起去。』我就想,好棒喔! 我要去藝術環島,不但有計畫可以走,也贏到獎金,還送小孩!」

環島百日,余浩瑋帶著戲劇創作、歌唱表演,與 4 個陳綢家園的少年到各地安置機構分享。每次表演結束後,臺上臺下這群擁有相似背景的青少年真情交流,都讓他更加確信執行風箏計畫是對的決定,「交流和互動讓這些孩子很感動,而且看起來他們很像都有聽進去。」

由青藝盟推出的舞臺劇《風箏少年》。圖/青藝盟粉專

比起「改變」,高關懷少年更需要「陪伴」

然而,當時的開心沒想到也是噩夢的開端:「這不是一趟很熱血的旅程。因為計畫進行到一半時,這些小朋友開始出現一些行為,他們偷竊、逃跑、破壞。那時候壓力很大,他們很多行為開始脫序。」

面對一次又一次的脫序行為,余浩瑋不斷調整自己的態度,以及和這 4 名青少年互動的方式,希望能找到彼此相處的平衡點,更期盼藉由旅程中的種種經歷,影響他們往後的生命選擇。然而,一直到旅程的尾聲,余浩瑋才發現他與少年們最初的出發點並不相同。

環島快結束前,余浩瑋向其中一位少年問:「來,我要交結案報告。跟我講一下你參加風箏計畫之後有什麼改變。」

「嗯⋯⋯我學到跟家人相處的感覺。」少年思考後回答。

「你在說什麼東西啊!什麼跟家人相處的感覺,我寫這種東西能結案嗎?」聽到少年的回答,余浩瑋在第一時間感到生氣。「啊就真的啊!」少年的字句間表露無奈:「我從小到大沒有跟家人一起生活過。我做錯事沒有人罵我,就算表現得好也沒有人鼓勵我,我甚至沒有和家人一起吃『吃到飽餐廳』過。」

回憶起這段過往,余浩瑋坦言:「少年跟我講完這些話,我很慚愧。因為我起初做這件事情,是想要帶著我的經驗、能力,去改變一個人。後來我發現,『改變』不是他最在意、最需要的,他需要的是有人能夠陪他走一段路。」即使全力以赴,結果仍難盡如人意。「計畫結束後,回到陳綢少年家園。這些小孩子逃跑的逃跑、坐牢的坐牢、犯罪的犯罪。」余浩瑋看似談笑風生,卻難掩苦澀:「2014 年風箏計畫結束後,2015 年我一直在找他們,花了一年多。」

攝影/葉吉珄

轉化中介教育為特色學校,盼「以生命影響生命」

挫折也許使他短暫消沉,卻沒有讓他放棄,「2017 年開始,我進到中介教育學校裡面,就是所謂的慈暉班、高關懷學校,一般學校沒有辦法要的學生,全部丟到那裡去。」這也是青藝盟近年除了轉型社會企業之外,另一個發展的重點。

「之後想與比較大的主管單位,像是國教署、教育處合作,將中介教育組織的課綱調整成特色學校,例如表演藝術就是一種可能。讓在學校裡面沒有辦法適應體制教育的孩子,可以有另外一條出路,而不是另外一個被踢走的地方。」將無形的學校實現在現有的教育環境中,是余浩瑋心中最浪漫的想法,若青藝盟能建立起完善的培力系統,就能逐步將劇團裡的青少年培訓成專業的劇場教師,之後還可以回到機構裡陪伴與他們有相似人生經歷的孩子。

「青藝盟其實沒有從 0 到 1,我們只從 0 到 0.99 而已,最後的 0.01 需要大家一起來努力。」余浩瑋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人關心青少年的發展,並且共同為臺灣社會創造出更多元的價值選擇。


2018 NPOst 年會 NPOwer 公益行動家會後報導:

郭柏辰:「改善土地與人的信任關係,值得我用一輩子來學習。」/2018 NPOst 年會後報導(大鋤花間咖啡農場)

黃偉翔:「熱熱的手得搭配冷靜的腦袋,解決社會問題需重視政策影響。」/2018 NPOst 年會後報導(Skills for U )

賴世哲:「民主需要跨文化與跨部門一起練習,政府也需要 NPO 的陪伴。」/2018 NPOst 年會後報導(桃園市移工參與式計畫)

無毒農產電商的 CSR 創新,活用資源永續做公益/2018 NPOst 年會後報導(等家寶寶的安心水果)

郭家佑:「國家品牌的建立,追求的是信任感。」/2018 NPOst 年會後報導 (臺灣數位外交協會)

認識更多 NPOwer 公益行動家:

大鋤花間的草生栽培:修復土地找回連結,友善一切人事物/NPOwer 公益行動家 4

青藝盟的臺前臺後,讓高關懷少年回歸社會找回自我/NPOwer 公益行動家 6

「做一個工具人,還是使用工具的人?」Skills for U 用行動翻轉技職想像/NPOwer 公益行動家 5

擺脫「受害者」角色用心交朋友,郭家佑用數位外交重新定義國際關係/NPOwer 公益行動家 3

企業、小農、育幼院,讓 3 方都受益的安心水果箱/NPOwer 公益行動家 2

2018 NPOst 年會,6 位 NPOwer 公益行動家決選出爐!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