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衣櫥動一場手術:衣櫥醫生賴庭荷的療癒之業/【文化建構實驗室】專欄

圖/Priscilla Du Preez @ Unsplash

 

文/余思賢  慕哲人社

「嗨!好久不見!」訪問還沒開始,賴庭荷一見我就熱情的打招呼,唯一一次見過她是在約莫 2 年前的友人聚會,當時沒什麼交談,我有點驚訝她還記得我。這位年紀才 20 幾歲的「衣櫥醫生」創辦人,心思的細膩不只包含對事物的美感,也包含對人的記憶。

什麼是衣櫥醫生?簡單說就是一種特殊的專業整理師負責範圍是客人的衣櫥與打造期許的形象,是一個幫客人整理內、外的人。庭荷大部分的工作是幫客戶整理衣櫥、篩檢衣物,然後適當的補充,把衣櫥空間還原成一個真正該有的樣子,同時引導客戶找到自己的風格並調整消費。這次訪問庭荷,除了想瞭解衣櫥醫生的工作,更讓我好奇的是什麼東西孕育出這種新奇職業。 

簡約重整生活,改善消費行為

「我們較完整的流程,是從衣櫥的整理、檢視,才會到補充,就是去多和補少。」庭荷是這樣介紹她的工作。現代人常有過度消費的問題,更諷刺的是常常買了一大堆衣物卻還是覺得沒衣服可以穿,然後不斷堆積使衣櫥內變得繁雜。

儘管衣櫥醫生的工作直接指向過度消費,但是庭荷並不太強調自己在做什麼高遠的道德實踐,她關切的是一種生活的美感。庭荷是一個對空間擺飾、服裝,甚至房間內的氣味都相當敏感的人。她認為當人知道自己真正適合什麼,就不需要胡買一通,搞得生活空間被不對的東西填滿,但是我們卻很少警覺到這會拖垮生活品質。

「很多人的消費習慣是不停的買,尤其網拍真的太方便,反正先下訂再說,7 天內不行再退貨,超過時間就囤著也沒差。」庭荷身旁的客戶熅奇精準的說出現代人的消費心態,她在第一次請衣櫥醫生時,整整清理了 2 個黑色大垃圾袋的衣服。庭荷說:「外在就是通往你內在的媒介。很多人其實買了很多衣服,不停嘗試找出適合自己的風格,再加上媒體和廣告,讓他們覺得年度一定要擁有某一件單品才跟得上潮流。其實人的內心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子的,但是他們不知道怎麼透過外在的元素,例如衣服的材質、剪裁,或者是顏色,來表達出他們內心想要的樣子。」

當我問衣櫥醫生客戶熅奇:衣櫥醫生對她的影響是什麼?她答道:「我把不適合我的割捨掉之後,以後就不要再買那麼多。我會更願意打開衣櫥,去看衣服有哪些。衣服就剩這麼多,留下來的就是適合的,所以我更願意去讓每一件都有被穿到的機會。」庭荷不需要扛著社會公益的旗號,她透過創造個人的確幸生活,卻也真實的在改善社會的消費問題。

左為衣櫥醫生賴庭荷;右為衣櫥醫生客戶陳熅奇。圖/賴庭荷提供

梳理人心的醫生

因為衣櫥是非常私密的區域,緊緊聯繫著一個人的生活基調甚至個性,所以幫客戶整理衣櫥常常不是單純的勞務工作,若沒有足夠的同理心觀察力,根本不可能做到,更何況會找衣櫥醫生的多半也是心思纖細的人。

「我覺得我常吸引到很多感性或受過一些創傷、走在非主流路上的人。」庭荷說,「我常常不是在梳理他們的衣櫥、衣服,或他們的形象,很多時候其實是在梳理他們的內心。」庭荷舉出一個客戶的例子,她當時發現對方的衣服都是童裝,可是她只不過是偏嬌小體型,並不適合這樣的衣著。但是家人一直把她當成小朋友,只要展露一點點女人味,家人就大聲斥責她,然後拿童裝給她穿,透過衣物控制她。庭荷說:「我當時定一個目標,就是要讓她很有自信的去下判斷,家人的斥責到底是對還是錯。」

圖/Onur Bahçıvancılar @ Unsplash

這是一個非常細膩的引導過程,庭荷從不直接要求客戶,而是提供開放的選擇,然後透過對方的自主性把問題釐清。她請對方到鏡子前面不斷看著自己,向她解釋她自己在意的點是什麼?而這些點其實可以透過什麼樣的衣著得到修飾?舊裝是否掩蓋了本身的優勢?透過衷心的提議,庭荷讓對方自己決定如何把這些內容轉變成一套看待衣服和自身的邏輯。最後,客戶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也沒繼續被家人痛批。

曾有媒體報導衣櫥醫生無意間做了心理療癒,看來相當貼切。當然,庭荷有些客戶只是單純的需要整理衣櫃和專業的穿搭建議,但就有一些客戶因為身體狀況不同,有自卑、有不安,需要庭荷細膩引導。

負傷的衣櫥醫生

外在世界的期待、意識形態常常就這麼傷害了人。就像庭荷的一些客戶需要被療癒一樣,她自己也曾有一段被傷害的往事。庭荷在前一個新創領域工作時,因為在團隊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以致於團隊成員認為她的存在阻礙了整個組織前進,用投票的方式趕走她。

「他們把我從這裡硬生生的斬除,不管是再有自信的人,在這種情況下都會變得很沒有自信。我那個時候沒有任何選擇權,我是被選擇⋯⋯」庭荷回憶起這段往事,仍然有點哀傷。這樣的情況也讓庭荷剛開始辦衣櫥醫生時沒有自信,所幸因緣際會之下她搬到玖樓共生公寓居住,在那裡得到新的力量。(參考:「重新建立對家的想像!」推動共生公寓的玖樓團隊

賴庭荷在玖樓共生公寓的生活。圖/賴庭荷提供

從共生公寓得到力量

玖樓是一個相當特別的居住空間,玖樓團隊在經營庭荷居住的公寓時,特別安置了較大的公共空間,像廚房、客廳等,房間的私人空間卻相對小,這讓同住一個屋簷下的租屋者可以在生活中有更多自然互動。住在這棟公寓裡的 9 個人,多數也和庭荷一樣是勇於打破框架生活、樂於社交的年輕人,其中有人經營社群網站維生、有人創建網路新媒體,也有自由工作的設計師。庭荷笑說:「玖樓把這個公寓看成一個培養皿,把不同的菌種放在一起,看看會養出什麼樣的東西。」

玖樓創造了一個安全的棲息地,讓很多勇於打破框架生活的人可以在此群聚、休養、相互增強能量。庭荷在這裡重新生活,時而和室友談心、共煮共食,室友們也很樂於當衣櫥醫生的「實驗品」,提供建議甚至幫她設計 banner。庭荷在這些生活小事的堆疊中重新找回自信:「他們常會鼓勵我,有時候甚至會突然收到一個紙條,有時就因為我們工作空間這麼緊嘛,打開電腦的時候會看到紙條貼在那裡,或者是聖誕節的時候收到一些小賀卡。」如同互重情誼的學生時代,庭荷在這裡找回勇氣,積極地開拓出衣櫥醫生的路。

賴庭荷在玖樓室友的情誼之中,重新找回力量(「大膽」是賴庭荷的暱稱)。圖/賴庭荷提供

庭荷藉由衣櫥醫生的角色,又把這樣的能量傳遞出去。許多被現代社會擠壓而破碎的關係,不管是人與物的關係,甚至是人與人的關係就這麼被她重新連結起來。這裡的客戶關係不像一般的服務業,它透過展開私密空間、真誠互動,可以產生深厚的友誼,像庭荷和熅奇第一次碰面就天南地北聊了 16 個小時,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衣櫥醫生的角色不只療癒他人,也持續給了庭荷自己往前走的力量。

翻轉人與商品的關係,扭轉異化

個人要看穿外在世界與自己的控制關係並不容易,即使看穿,也要有勇氣行動,這需要很高的自主動能。我們常在翻轉社會的過程中看著龐大的社會結構,卻忽略微觀的關係元素,甚至忘了行動者本身也必須在社會中活下來。玖樓創造了一個翻轉力量的安全休憩區域,從住戶的互動關係中孕育出新的能量,而賴庭荷則創造了衣櫥醫生這個角色,把這個能量傳遞出去,翻轉了人與商品(衣服)的關係,也為相關的人創生新的自主動能。

這裡沒有人高舉翻轉社會結構的大旗,卻很踏實的一點一滴扭轉被現代社會異化的關係,期待這些能量能像漣漪一般重疊、激盪、增生,實現共善的願景。


延伸閱讀:

一段永恆的練習:邊緣文化書寫者的困境/【文化建構實驗室】專欄

【活動現場】南機拌飯、玖樓:新創思維注入舊場域,社群共同實作打造永續城市

50+ 的熟齡共居,創新生活翻轉灰暗餘生/荷蘭終身公寓設計始祖 Dr. Hans Becker 的快樂哲學

作者介紹

文化建構實驗室

2015 年由「慕哲人社」與「人生百味」社會企業共同發起成立,是幾個公民團體每隔週定期相聚的迷你研討會,每次聚會都邊丟問題邊想辦法,然後回頭去用行動擾動社會。相信人與人的關係連帶是社會結構的基本單位,一切擾動都需從這裡下手;相信社會間的種種對立──傳統與創新、個體與社群、精英與常民、貧者與富者──在擾動之後都可能被消解,新的生活價值由此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