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主動參與社區工作,為 20 年後的生活準備/《山村有教室》新書推薦

青年公益推動案例:VYA 國際志工。圖/山村有教室提供

 

文/吳慧瑜  資深社造工作者,曾任臺北市奇岩社區發展協會執行祕書

「社區」,是我 20 年來學習的最佳場域。此次得到方雅慧老師的贈書,看到 7 個青年公益推動者的故事深感敬佩,因為在社區發展的推動過程中,青年「主動」參與並非容易的事情,而從這些故事中,看到臺灣青年以自己關注的議題出發成就社區「美事」,真的令人讚嘆!

青年公益推動案例:臺南築角的實踐。圖/山村有教室團隊提供

社區參與: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雅慧老師在書的第 2 部提供青年公益教育設計發展流程,在社區實務確實非常受用。

社區的改變基礎,從「一個人」開始累積,未來就能攪動一群人共同加入,那麼其力量將是驚人的。7 個案例的經驗跟我本身社區經歷雖有差異,但是內在的改變脈絡是一致的。一個人、一個議題或問題的啟發,引發參與者「想」改變的心,緊接著吸引一群理念相同的夥伴參與,過程中產生攪動、激盪,最後找到著力方向勇往邁進,這是無限延展的「改變」歷程與學習過程。

其實「參與」本身就是「服務學習」,透過工具書讓青年的公益行動能有所參考,且如簡介所言「設計得宜的服務學習,結合了夥伴協作、素質、永續、團結、有利社區永續發展、安全、價值觀省思等元素,能為弱勢社區、參與者及主辦組織都來帶正面影響力。」

以我個人的社區經驗來看,開始投入社區工作時,組織前輩的「身教」讓我了解「做中學」的重要性,每個計畫或活動的規畫執行,都呈現出自己對組織、對個人的價值與態度。因我個人過往在環保團體工作的資源累積,便成為我在社區第一線工作推動的重要連結,也因此面對「環保社區」、「生態社區」等目標上,這些資源幫助我想像社區的未來。

青年公益推動案例:山不枯茶農。圖/山村有教室團隊提供

找到自籌能量方能永續

既然以「青年公益」推動為軸線,如何讓青年得以兼顧「理想」與「現實」是很大的挑戰。

書中幾個案例提到,透過政府支持或募資方式啟動公益行動,初期此做法能減少財務壓力確實可行,但是朝向「永續」目標,還是得在運作的過程中找到自籌的能量,不過我認為青年創意無限,「公益」參與所產生的多樣性,必定能改變臺灣社區,這點是無庸置疑的,而每個參與者也都在「改變的軸線」上佔有一個位置,並發揮最大的效用。

感謝雅慧老師團隊們的用心,讓我拜讀過程中得到許多啟發,且增強我對社區工作的信心。真是萬分感謝!最後,還是得說,現在的自己正在為 20 年後的未來準備,我們開始參與行動了嗎?


《山村有教室  青年公益推動者教育實作工具書》線上版索閱



延伸閱讀:

保育與發展的兩難,「生態旅遊」是否為解方?/「森社場所」專訪

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不想蓋高跟鞋教堂,臺灣農村的社區發展還有什麼想像?

【活動現場】南機拌飯、玖樓:新創思維注入舊場域,社群共同實作打造永續城市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