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福團體如何串聯資源?「事情做對了,資源就會來」/2017 桃園 NPO 論壇報導(上)

圖/NPOst 公益交流站

活動名稱:2017 桃園 NPO 論壇:直達共好──NPO 讓好事循環【NPO 在桃園:社福的在地活化】

日期:2017 年 12 月 3 日

時間:10:20-17:10

地點: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桃園市中壢區環北路 390 號)

主辦單位:桃園市政府社會局、桃園市非營利組織發展中心

主持人:古梓龍/桃園社會局局長

與談人:陳琬惠/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秘書長、徐明珠/桃園失智症協會理事長

 

文/許楚君   NPOst 特約記者

NPO 在政府公部門與民間部門之外,扮演了提出理念的角色,他們走在政府的政策之前,帶領社會改變觀念。社福團體各自肩負了各自的使命,在營運過程中,譬如募集資金、與企業或政府的合作,或者與社區居民的互動,也難免遇到許多阻礙,譬如團體的發展停滯、資金缺乏、成效不彰,此時組織的活化即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那麼,又要如何讓組織活化,以達到永續經營?

由桃園市社會局古梓龍局長主持,邀請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的陳琬惠祕書長,以及桃園失智症協會徐明珠理事長,各自從公益團體的效益考核、落實在地行動這 2 種不同的面向,與 NPO 工作者分享,社福的工作如何透過串聯不同組織與社區資源,真正讓社福團體達成使命、解決問題,並且促進實質的進步與改變。

優質公益:分配資源達到最高效益

陳琬惠祕書長首先提及,社福的在地活化本身即有幾個關鍵,既要長長久久的永續發展,也要帶領社區共好,NPO 所代表的民間力,即扮演了不可取代的角色,因為民間的推動,才能由下而上的讓改變落實。而目前的社會工作不同於 20 年前的街頭運動,在投入社會運動時應該要關注更多更廣的面向,也要懂得串聯不同的社群,因為今日已經是一個活絡的社會。

公益團體自律聯盟即是基於這樣的理念而成立,監督並輔導從小型到大型的 NPO,進行組織的整合與資訊公開。公益團體應該被視為公共財,因為它所賴以生存的一分一毫都來自於社會,唯有自律,別人才會放心挹注資源

陳琬惠提到,歐洲募款的歷史已經很悠久,德國也有相當健全的公益團體認證,藉由檢視服務績效、募款誠信、組織的制度,來檢核公益組織是否值得捐款人信任。

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秘書長陳琬惠。圖/NPOst 公益交流站

聯盟目前盟友的資金總額共有 174 億左右,佔了全國公益團體的 1/3,主要是中型的操作型組織。而加入聯盟也需要有門檻審查,內部財務必須透明公開,交出每一年的整年度報表,並上網公告資訊。

在這些盟友之中,億元以上的大型組織僅占全部團體的 15%,但這些大型 NPO 卻擁有更多的資金。陳琬惠認為這與 NPO 的責信能力有關,因為這些組織重視自律,知道要用心經營內部稽查與控管,也就更能取得外界的信任,獲得更豐富的資源。

而根據近年的統計,這些團體的捐款,也以破億元的大團體和 500 萬以下的小型團體成長最多,3000-5000 萬的中型組織反而下降。陳琬惠分析,這可能是因為大型與小型規模的團體,在加入聯盟之後更願意參與培力、提升責信能力,也就更能夠重整內部組織,提升效益,帶來更多良性的循環。

陳琬惠同時說到,目前盟友的評鑑中,分數最低的是服務績效。社福團體的服務績效已經開始被重視,能否讓手上的資源達到最高效益是 NPO 應該重視的問題,也是能否成為優質公益團體的關鍵。

圖/NPOst 公益交流站

社創資源整合,尋求不同合作對象

除了一般認知的公益團體,其他像是介於 NPO 與社會企業間、同時運行商業模式與補助款各半的 NGOs、合作社型與公司型團體,甚至是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都是參與公益議題的不同組織型態。

臺灣最早從 NGO 開始從事公益活動,但食安風暴之後,年營收 5 億以上的公司需要繳交 CSR 報告書,也被要求參與社會公益;企業社會責任的模式也隨著時代改變,從最開始的直接捐款、派出志工人力,到今日企業已經開始檢視自身優勢與能力來協助公益工作,例如物流公司就可以協助社福團體的物資配送。

圖/NPOst 公益交流站

基於這樣的變化,陳琬惠也鼓勵 NPO 積極尋求不同的合作對象,但也必須思考,除了「做好事」,公益團體自身又能提供怎樣的合作條件?又要如何找到適合的合作對象?

除了一般的責信能力考核,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也是可以依循的指標,藉由整體的全盤考量,尋找鄰近或同質團體之外的合作夥伴,突破特定的合作單位,NPO 也能踏出舒適圈,與不同的組織合作、注入活水,具體達成在地活化的目的。陳琬惠也鼓勵在場的 NPO 工作者,趁著活動的機會和其他與會者交換名片,嘗試跨域連結。

陳琬惠最後則提醒,任何方案設計都需要考慮社會影響力(參考:【活動現場】評估公益影響力有多難?回歸初心堅持到底),每一個行動、社會服務,都需要思考方案實行的前後是否產生改變?想服務的人、改變的事,是否因為行動而產生改變,或者只是自己產生改變而已?即便要隨著時代調整營運模式,社福團體仍然不能忘記帶來改變與服務的初衷。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圖/聯合國 SDGs 官網

桃園失智症關懷協會:建造友善環境

桃園失智協會理事長徐明珠,接著以長年的第一線服務經驗,分享社福團體的在地活化行動。

桃園失智協會從民國 99 年成立至今已有 7 年,一直以來都試圖找到家屬需求,並設法縮短家屬摸索照護方法的時間,以減輕照顧者的負荷;另外,協會也期望能營造對於失智症的友善環境。

協會主要提供幾項服務,包含設置免付費專線,對於患者的諮詢問安、關懷訪視,除此之外也會到社區宣導、出版刊物,讓大眾認識失智症,共同營造對失智症沒有汙名與壓力的友善環境。另外也會邀請專業講師,提供家屬照顧技巧的訓練。

桃園失智協會徐明珠理事長。圖/NPOst 公益交流站

失智症關懷協會目前除了上述的基本業務,也承接桃園失智社區的服務據點,擴大服務失智家庭,以推廣失智症友善社區。協會積極營造友善社區,也是想讓失智症家庭不會因為害怕外界眼光而不敢向外界求助,並且透過介紹疾病原理與照護常識,減少家屬心中的困惑。

協會目前做的幾項工作,都是以建造友善環境為其基本目標。他們設置了諮詢問安服務,除了有志工打電話主動問候失智症患者,也提供免付費專線給家屬諮詢,嘗試紓解他們的照護壓力。另外,也會承接專線業務,派遣社工前往宣導失智症的相關知識,例如以廣播劇及專業醫護人員的問答,教導大家辨別失智與老化的不同,並傳遞及早發現及早就醫的觀念。

協會也會聘請專家開設課程,提供照顧技巧訓練,了解失智症的各種症狀該如何照護,也讓病患及照顧者更順利的溝通互動。

服務在地,串聯社區

除了對於病患的照顧,協會設置了「勿忘我學苑」,藉由才藝課程讓長者動動頭腦、活絡身體,並有更多人際互動,以減低失智風險。另外,也舉辦三六九家屬支持團體,每個月的第 3 週早上 9 點到 11 點提供家屬團體的共聚,由家屬帶失智症長者到協會,讓家屬可以訴說心中的壓力,請專業老師講解照顧、和患者互動,患者則在另一個教室由社工帶活動。

今年,協會更增加了居家活動訪視,讓社工人員前往無法走出來的個案家中,直接提供服務與陪伴。有些家屬起初排斥這項服務,但在志工努力說服之後,原本有自閉、憂鬱傾向的老奶奶也在撲克牌等遊戲中已經慢慢開朗起來,已經可以到公園中運動,也已經不必再服藥了。

桃園失智症關懷協會舉辦的失智症宣導活動。圖/桃園失智症關懷協會 fb

明年協會還會增加「瑞智學堂」與「拾憶學堂」2 項服務,幫助輕度的認知障礙或失智者,進行每週一次團體的認知促進活動,提升他們的社會參與及功能維持,並引入日本學習療法,透過朗讀與簡單計算維持或改善失智者腦前葉功能。後年則會增加「互助家庭」,並在 109 年增加互助資源網絡連結,讓失智家庭能夠彼此扶助。

透過這些細緻而全面的服務,桃園失智症關懷協會提供了在地實質的幫助,也藉由舉辦活動、開設課程與主動關心,帶動社區的網絡連結,而達成友善環境的目標。

事情做對了,資源就會來

現場聽眾在聽過 2 種不同角度的分享之後,最好奇的也是資源來源。古局長提及,公益團體的資源很多來自民間,若主要來自小額捐款,自由度也會比較高,但若來自政府可能就難以持續。那麼,要如何找到資源並維持機構的走向?要以擴展組織優先或是尋求資源優先?

陳琬惠以自身指導 NPO 的經驗分享,不管組織的規模大小,重點在於是否把好事做對,事情做對了資源就會來。NPO 可以先了解組織的位置,試圖盤點桃園、中壢地區的相關單位,從中找尋可能的盟友。陳琬惠建議,NPO 應該要拿掉競爭的觀念,與盟友合作取得資源,將敵人變成朋友才是對社會有益的。

圖/NPOst 公益交流站

另外她也建議,在與企業合作時,要避免被企業拉著走。NPO 應該要有這樣的心態:不是拿企業的錢,而是給企業機會,共同參與推進社會。同時,也應讓 NPO 的企畫公關接受尋找資源的訓練,公關不必擔心拿人手短,畢竟與企業募款並非為了牟利,而是為了找到夥伴,為了共同的理想前進。

而其中真正關鍵的是,要想辦法做出服務質量,要產生效果(outcome),而非僅是形式上的辦活動(output),如此也才可能說服企業贊助。陳琬惠鼓勵 NPO 去申請官方的專案,在官方對於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的要求之下,也能趁此機會讓組織結構能力、人事、專業往上跳階。

桃園市社會局局長古梓龍。圖/NPOst 公益交流站

古局長補充說,NPO 可以先取得種子資金,做出一點成績,在過程當中可以引起大家的支持和共鳴,如果還沒有能力請專職人員,可以先從招募志工、兼職夥伴開始,讓更多人因為支持理念而投入,理念就可以擴大。

徐理事長則以 NPO 的實務經驗分享,因為換了新的據點,租金費用負擔變大,也開始向企業與宮廟尋求贊助經費。一如陳琬惠所言,失智症關懷協會之所以能找到這些資源,也是因為過去的努力,取得了贊助方的信任,事情做對了,也就能讓好事持續循環。


延伸閱讀:

在社區裡變老,別在醫院裡終了:打造預防重於治療的在地互助網

當老萬華長出最兼容的支持網:從政府的「福利社區化」到民間的「社區照顧」

「過去忘不掉,現在記不住,未來看不清」/屏基衛教、診療、照護一條龍服務,打擊失智症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