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公平貿易標籤新計畫 Fairtrade Sourcing Program──採購更多的公平貿易原料

0

文/陳妤寧

你也許對這個標誌不陌生,它是國際公平貿易標籤組織(FLO International)所認證的公平貿易商品標籤。不過 FLO 近期推出了新的認證計畫,放寬原本對於複合產品(例如冰淇淋、巧克力棒等超過一種原料以上製作的產品)的含量標準,只要有其中一項原料符合公平貿易標準,即使該原料未達產品總重量的20%,亦可貼上新款的 FSP 標籤。此舉到底會降低認證公信力,還是擴大市場呢?

公平貿易標籤有兩種?

原本的 Fairtrade 標籤,除了用於香蕉或咖啡等單一原料商品之外,若想貼在多於一種原料以上所製造的複合產品,例如冰淇淋或巧克力棒,那麼成份中只要是公平貿易有售的原料,都必須自公平貿易採購,也就是所謂的「All That Can Be」原則;且公平貿易原料必須占複合產品重量的 20% 以上,公平貿易原料的比例必須清楚列於商品包裝上。若為織品衣飾,必須為 100% 的公平貿易棉花,從農場生產原料、成品製作到到商店上架的過程都必須可追蹤。

                  FAIRTRADE Marks                   (Source : Fairtrade International)

FLO 新推出的公平貿易採購計劃( Fairtrade Sourcing Program,FSP),旗下包含可可、糖和棉花三項計畫。原料中只要其中一樣符合公平貿易標準,即使該原料總重未達產品總重量的20%,亦可貼上新款的 FSP 標籤。雖然放寬授與標籤的標準,但 FLO 以新款式的標籤來區別過去採較嚴標準的 Fairtrade 標籤。而在生產端,對當地環境保護和勞動條件的改善標準和過去並無二致,生產者同樣享有最低收購價格和(改善教育、人權或公共衛生的)溢價補貼。

這項新計畫的目的是為了提昇公平貿易生產者的銷售量,並鼓勵企業踏出採購公平貿易產品的第一步。目前全世界販售的可可中,公平貿易可可只占 1.2%。糖和棉花占的比例更少。此舉將擴大可可、糖和棉花三項原物料原本因嚴格檢驗標準而受限的銷售市場,照顧到公平貿易計畫下更多的生產者(目前全球公平貿易下約有 14.4 萬可可農,3.7 萬名糖農,6.6 萬名棉花農)。企業可以採購一定比例的公平貿易可可或糖,例如 10%、30% 不等,而不需為 100%,和其他來源的原料混合製作產品。

Fairtrade Sourcing Program Marks  (Source : Fairtrade International)

企業響應

此新計劃已經吸引了九家公司加入,包含美國的 Mars 瑪氏食品(著名產品有 M&M’s、士力架、和德芙);德國巧克力製造商 Riegelein、超市企業 Rewe、LIDL 和 Kaufland;瑞士零售商 Coop、衣飾品牌 Switcher 及餅乾品牌 Kambly ;以及唯一的亞洲企業:日本零售商 AEON 。

Mars 已經宣布為旗下在德國販售的 Twix 巧克力棒全數採購公平貿易可可豆作為原料,但不包含糖的採購。而 Riegelein 則表示將在 2017 年之前將巧克力原料全數以公平貿易可可豆取代。數家全球衣飾品牌公開承諾在接下來兩年採購共約 200 萬噸的的公平貿易棉花,其中瑞士衣飾品牌 Switcher 將採購占其棉花原料總量 35% 的公平貿易棉花

此舉估計將在 2014 年為公平貿易可可帶來較前年 14% 的成長,在年底前提供 120 萬美金的生產者溢價補貼。

巧克力製造商們的決定很可能是出於可可豆供不應求的危機。可可豆已經刷新兩年來的價格,平均一噸達美金二千七百多元,相當於台幣八萬一千多元,估計未來會持續漲價。可可豆七成的產地在西非,除了旱災的影響,農夫們也開始轉向其他更有經濟價值的作物。迦納目前的可可農夫平均年齡為56歲,而他們的下一代對於栽種可可興趣缺缺。 FLO(CEO Harriet Lamb)將此解讀為企業開始理解必須支付可可農更高的收入,才可能得以確保可可豆的來源。

大公司採購公平貿易商品:多多益善或擦脂抹粉?

FSP 計畫下的企業,是否可能在獲取消費者芳心的同時,另一手卻使用破壞環境、剝削勞工所生產的原料?不少人質疑 FLO 這麼做將致使標籤公信力下滑的風險。FLO 在加拿大的成員組織 Fairtrade Canada 便持保留態度,並表示不將在加拿大採用 FSP 標籤。

以瑪氏食品來說,它在香港樂施會「Behind the Brands」調查活動中的整體評分為 31%,在接受評比的十大食品公司中排名第六,且在土地公平、婦女賦權、節省水資源三項的評分特別低,在支援小農及資訊透明度方面則表現稍佳。「該公司最新承諾支援其供應鏈中婦女,有助提升該公司在評分表中的排名。」

FLO 此措施假設了消費者能夠清楚辨別不同標章的意義,但若事實並非如此,企業無條件地沾了 Fairtrade 的光環,那麼 FSP 採購計畫是否反而變成企業眼中「較便宜」的替代方案?既然橫豎都可以在商品上貼上一張公平貿易的標籤?並致使企業不再提昇公平貿易原料的比重或次原料項目?

放寬標準的問題不僅存在於公平貿易。台灣的有機認證機制由於標準嚴格、要價不匪,部分提倡無農藥栽植的民間組織,也逕行提供了另一套有別於官方的標章。例如主婦聯盟為了因應合作小農難以負擔有機認證費用的問題,允許未達有機標準、但農藥殘留低於國家規範的二分之一以下的蔬果,以主婦聯盟的第三「安全級」上架販售,提供消費者更多自我判斷與選擇的空間。因此也許即使 FLO 堅守標準,也終究會有其他機構來做一樣的事情。

公平貿易運動持續為了達到規模經濟而努力突破,試圖讓產品更容易靠近消費者,呼應照顧更多公平貿易生產者的初衷。但標章本身具有替消費者把關的任務,若一再為了增加銷售而放寬標準,支持公平貿易的消費者也可能日漸失去對此認證組織的信賴。

作者介紹

陳 妤寧

在臺大政治系畢業、喜歡同時說正反觀點的優缺,在臺灣網路圈工作兩三年、喜歡網路濃濃的開放和建設個性,現在希望理性的社會工程,能夠更接納人類情感的複雜與多元。    想用採訪認識世界、用人類學開拓視野、用報導寫作讓更多專業知識變得有趣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