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邏輯、新社會人格,三把火重新定義教育/希望小學專題系列(6)-未來篇

0
圖片 / 永齡基金會提供

過去 10 年,永齡希望小學透過別出心裁的教材設計、熱情投入的在地大學生與細心呵護孩子的社工,三管齊下,再輔以多元的課程,與 15 間大學及 NPO 合作,讓全臺 8 萬多人次學習落後的孩子及早補足課業上的弱勢,減低學習落差,提升學習自信。

展望未來 10 年,永齡基金會導入平臺概念,提供教材和師資培訓,從上個月開始,永齡希望小學更名為「永齡臺灣希望小學」即可窺知一二,「『希望小學』是專案名稱,把平臺開放出來,實現公共化目標,為國際化做準備。」執行長劉宥彤解釋。如同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愛爾蘭詩人葉慈所說,教育是在「燃薪點火」,希望小學也將進一步點燃「STEAM」、「邏輯思考」、「新社會人格」三把火,重新定義教育。此外,基金會集結 20 多位專業人員及學者自製的小學國語、數學教材更全面開放公益版權釋出,讓有需要的小學都可提出申請,使希望小學的平臺服務對象不限於課輔班學生,地點也不囿於臺灣,「教材中性,一般孩子也可用,嘉惠更多學生。」

289a0836

圖片 / 永齡基金會提供

第一把火:STEAM

STEAM,即 Science(科學)、Tech(科技)、Engineering(工程)、Art(藝術)與 Math(數學) 5 大領域,是永齡臺灣希望小學未來的第一個發展方向。透過趣味、體驗與情境的過程,藉著跨學科協作,甚至提早加入設計與藝術,經由動手做的實證演練過程,增強學生的技術或知能。STEAM  包括幾種精彩課程──

「Rubee 開源課程計畫」由鴻海教育基金會贊助 1000 份Rubee 自走車套件,以及 5 場全臺師資培訓課程,以提供永齡臺灣希望小學的自走車與相關教師培訓課程。對孩子來說 ,Rubee 看似一臺玩具遙控車,但在學習與教學上,它是一臺 Arduino-based 的兩輪驅動自走車,配備兩組 RGB LED 與藍牙通訊模組,結合圖形化程式工具軟體,讓小朋友可以在平板上學習寫程式、製作遊戲與動畫,並且控制 Rubee 自走車,學習軟硬體互動的知識與技能。劉宥彤指出,與其告訴孩子數學很重要,不如透過程式語言課程,讓孩子把數學學好,「從遊戲中無形學會程式語法,也了解到數學的重要。」

「科學教材製作與課程合作計畫」由鴻海教育基金會贊助 LIS 公益科學教案開發製作,並在永齡分校進行 25 套完整化學實驗課程授課,在過程中優化課程模式與教案,並培訓師資,結合線上影片導入實體線下課程,未來更希望這套合作開發科學教案課程能帶進全臺國中小學,讓孩子們明白,科學是一種看待事物的方式,透過觀察、假設、實驗、證明等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團隊合作、科學思維等能力。「我們要培養孩子們用科學方法,來面對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成為他們一輩子帶著走的能力。」劉宥彤說。

圖片 / 永齡基金會提供

圖片 / 永齡基金會提供

「海霸」則是由「Papacode 程式老爹」團隊推出的程式桌遊,海霸桌遊將以希望小學的行動車載到偏鄉學校及社區,教導更多人透過遊戲引發程式邏輯學習動機。此外,永齡也將與程式老爹團隊培訓希望小學種子師資,引導老師們學會桌遊的各種變化玩法,再透過行動車將這群熱血教師送進鄉間,散播從遊戲中學習程式邏輯的種子。未來北區永齡教學認證暨研發中心也將展開海霸桌遊課程,提供家長、老師及孩童等有意願玩海霸桌遊者現場學習,共玩各種不同桌遊戲法。

為了讓學童嘗試新的技能,今年開始,鴻海教育基金會也與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蘇文鈺老師合作進行「開源程式課程」,以自由軟體課程及 Scratch 課程培育課輔老師、學校老師及對偏鄉或補救教學有興趣的學生,一起學習近年來應用廣泛的程式設計,並培養扶助、陪伴社會關懷技能。(參考:用程式設計,給偏鄉孩子一堂生命教育課/專訪蘇文鈺教授

「定格動畫」則是由鴻海教育基金會提供平板,長期贊助共玩創作有限公司舉辦營隊,帶領兒童及家長共同透過議題發想、角色創造及雕塑、捏黏土、拍照與玩 App,「體驗成為一個小小動畫師的必備能力。」同時,也在北區永齡教學認證暨研發中心展開一系列停格動畫體驗課程,讓親子能共同動手做、做中學,從製作動畫中的每一個階段,發想腳本,實際了解國語文的重要性,同時在蒐集資訊的過程中去認識所處的社會環境、捏黏土的藝術創作與立體空間概念、數位運用原理等。

圖片 / 永齡基金會提供

圖片 / 永齡基金會提供

第二把火:邏輯思考

永齡基金會發現,現行的教育以科目區分教學,缺少教導孩童邏輯思考,孩子們學了很多專業的學科知識,卻缺乏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的能力,「導致普遍孩子對所處社會環境少了關心,也缺乏學習動機,我們希望教導孩童設計思考,並且展開行動。」劉宥彤表示。

永齡於是從寶萊塢電影《三個傻瓜》(3 Idiots)中的河濱學校取經。這是一間位於印度亞美達巴德市的河濱學校,這所學校沒有校長室,致力於改變不合腳的教育。河濱學校校長吉蘭‧瑟吉(Kiran Bir Sethi)於 2009 年在全世界發起了「DFC 挑戰」(Design for Change),邀請 10-15 歲的孩子「運用設計思考來改變身邊問題」,期許讓參與的大朋友、小朋友都能夠發現「自己可以是問題的解方」。河濱學校將書本上的知識化為具體行動,給孩子「我做得到!」的信心,讓 5 歲的孩子能上臺自信做簡報,同時學會分享與聆聽的重要,讓 10 歲的孩子能為老師設計一趟真實的旅遊行程,讓 13 歲的孩子,可以做出美味又營養均衡的豐盛早餐。

永齡基金會從今年開始贊助 DFC Taiwan,成為未來 3 年獨家支持單位。 DFC  挑戰主要針對 10-15 歲的孩子,讓他們用學校、班級、教會等團體名義,單獨或集體報名,一組最多 5 人。這群孩子將在過程中運用觀察力與想像力,發揮創意改變社會。活動並鼓勵孩子透過感受、想像、實踐、分享等 4 個步驟, 透過孩童的雙眼觀察周遭事物,實踐課堂所學,進而用 7 天時間做出改變周遭的行動,再藉由影像文字紀錄,將成果分享出去,透過 Design for Change 平臺讓全世界看見孩子的力量。劉宥彤希望將「如果我願意做,我可能可以改變什麼」這樣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透過 DFC 潛移默化孩子的人格。

圖片 / 永齡基金會提供

圖片 / 永齡基金會提供

第三把火:新世代社會人格

新世代的孩子在海量資訊下成長,所處的環境充滿爆炸的訊息,「卻也多到讓他們茫然困惑,絕大部分的孩子都少了自信心。」永齡基金會長期服務雙低(低成就、低收入)學童,這些孩子因為家庭環境而缺乏自信、無法融入群體生活,出現較多情緒問題。永齡希望能先透過注入閱讀素養,豐富孩子們的生活,再從校園霸凌的同理心出發,關注孩子的情緒教育與人際互動,了解同理別人的重要性。以此先讓孩童跟環境產生好的關聯,未來才會開始與經濟、社會等國家發展產生好的連結。

譬如:與品學堂的黃國珍老師合作,閱讀文本也從生活中尋找主題,透過廣泛、富生活情境的文章,幫助老師和學生引導與討論,培養擷取、分析、比較、統整、思考、提問等多元綜合的理解能力。

其他,永齡也與社團法人高雄市接納自閉症學會合作,加強感受及發展觀點取替能力,重現人際衝突場景,讓學童如親身體驗般感受當事人的情緒,之後轉換為旁觀者立場,練習觀點取替並發展因應策略,藉此增進人際間的了解、學習尊重差異以減少人際衝突。

值得一提的是,希望小學把新科技落實到教育現場,劉宥彤說:「用更新穎的方式,讓孩子改變些什麼。」搭配實驗性的 VR(虛擬實鏡)教導人格教育,以校園霸凌的施暴者與被施暴者 2 個不同視角,搭配不同的校園霸凌主題類型,例如身材美醜、成績優劣等,VR 影片讓孩童可以在同一個事件中身歷其境,「對孩子起示範性作用。你現在感受到了,是不是也不願意別人有一樣的感受?這是一個可以實驗性的方法。」

vr-2

圖片 / 永齡基金會提供

除此之外,永齡基金會也提供希望小學學童每人一臺平板,透過移動式載具,讓孩子們多了許多課堂外的學習機會,例如 LIS 科普教育介紹影片,讓孩子們回家可以持續觀看,並反覆練習;停格動畫的照片剪輯 App 讓學童能運用平板拍照並學習動畫製作;自走車的程式撰寫則讓學童學習程式邏輯,寫出不同控制車體的程式與運用等。

展望未來,劉宥彤希望這些多元課程不止能服務希望小學的孩子,教案與課程也能走入社區讓一般孩童使用,因此將不定期辦理師資認證課程,針對有教學熱忱的民眾,提供免費師資培育課程,辦理寒暑假培訓營,做進階課程訓練,並激勵老師運用實驗性教具發展各類教案,「甚至讓家長能透過這些教材與師資培訓,就能在社區課輔班教孩子。」同時增添行動車服務偏鄉,劉宥彤說。

劉宥彤期待,希望小學這個平臺能走出臺灣,結合各國教學夥伴接地氣貼近各地教學現場需求,像是未來可能會有曼谷希望小學、香港希望小學等。在地名之前,也會冠名贊助的機構名稱,例如目前臺灣希望小學全名為:永齡鴻海臺灣希望小學,讓希望小學的概念在全世界開枝散葉,這是希望小學在第 1 個 10 年規模化、系統化、方法化之後,踏入第 2 個 10 年的重要里程碑──公共化、國際化。

作者介紹

王景新(Vincent Wang)

臺灣人,祖籍山東;西元 1986 年驚蟄生於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畢業;海艦兵退伍。曾任校園媒體、U 種子、報社、電視和英文網站記者;現任 FM101.7 教育廣播電臺、MÜST、NPOst 等媒體特約新聞編播、撰稿、記者;接案配音員;自由作者。拿過第 43 屆國軍文藝銀像獎、第二屆懷恩文學獎優勝、第一屆三重文學獎第三名等,作品持續以本名或筆名散見各報刊。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