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教非洲小孩洗手,真的很重要嗎?

0
圖片來源:https://goo.gl/0Gzu3k

 

編按

NPOst 邀請資深國際 NGO 工作者褚士瑩阿北,每週六晚上隔空問診(大誤),回答關於非營利工作領域的問題。無論你是志工、NPO/NGO 工作者、捐款人、有志投身公益者,都可以來填表單問問題喔!褚阿北每週將抽出 1-3 個不等的問題來回答,現在就來舉手發問吧!

路過好奇的公益觀察家:

阿北,上次我看到 NPOst 刊出的這篇「洗手到底要教幾次?」付錢才找得到聽眾的公共衛教,覺得很奇怪。一來是不懂為什麼 NGO 都那麼愛教別人洗手?二來是,付津貼讓人去參加活動,真的很不應該嗎?想聽聽阿北的意見。

深思熟慮的褚阿北:

為了這篇文章,我特地請教了目前正在希臘北部的國際 NGO 進行敘利亞難民安置工作的醫療人員 A,想知道她有什麼看法。

可能是因為她當時剛好很餓吧,很直接就做出 2 點結論:

  1. 這種文章真無聊!(NPOst 小編崩潰)
  2. 這種計畫根本浪費錢!

(性格比阿北還要火爆的第一線 NGO 工作者,還真的是滿多的。我覺得應該是難民營當地飲食造成體內電解質不平衡的關係)

阿北主頁

洗手衛教是 NGO 的入門款

首先,覺得這篇文章無聊,是因為文章的重點雖然是在說 NGO 的出席費,如何破壞了社區居民跟 NGO 之間應有的良性互動,但身為醫療專業人員,她覺得洗手活動實在很蠢,蠢到爆。

「洗手這件事,UNICEF(聯合國兒福聯盟)還有 WHO(世界衛生組織)的海報早就遍布全球了,到底是人學不會洗手,還是根本沒有水可以洗手?!」A 說,「 如果是沒有水洗手,請問是用活動可以解決的嗎?而且洗手這件事情是 health behavior(健康習慣),難道健康習慣是辦個活動就可以養成的嗎?」

「是這樣說沒錯啦,但妳記不記得,10 年前你第一次到奈洛比工作,計畫內容是什麼?」

「呃……有點遙遠,好像就是『洗手計畫』。」她突然愣了一下。

「那你記不記得那個計畫有沒有成效?」我問。

「嗯,那麼久以前的事,那會記得?而且那時候太嫩,根本還不太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只是做組織交代的事。」

「所以有沒有可能,洗手計畫對於衛生相關的 NGO 來說,像是醫療團或國際志工的入門款,找點事做的意義大於洗手活動對於社區的意義?」

「這樣說,也是有可能。」

「所以這些現在還在認真教地方社區洗手的社區工作者,10 年之後,可能會跟你一樣,找到自己的計畫跟方向,根本忘了當年自己很菜的時候,也是莫名其妙在教洗手?」

「或許。」

就像 A 說的,其實非洲人是很愛乾淨的。回想過去在馬拉威工作時,他去別人家吃飯,才發現當地人之飯前,每個人面前本來就都會準備一盆專用的洗手水,根本不像外界想的那樣。這種時候,應該會很想鑽進地洞裡去吧?

圖片來源:https://goo.gl/yFK5Yx

圖片來源:https://goo.gl/yFK5Yx

關於醫療或衛生相關 NGO 堅持要到社區來教洗手這件事,我在緬甸的鄉間也遇過幾次,一開始我總會火冒三丈,但是到後來比較成(ㄧㄡˊ)熟(ㄊㄧㄠˊ)後,通常會禮貌地請問這個 NGO 兩個問題:

  1. 你怎麼知道他們不會洗手?
  2. 如果我可以協助組織在行前跟當地工作者聯絡上,你是否願意先詢問社區最需要的是什麼,再來決定衛教宣導的內容?

通常這就能解決問題,畢竟如果有更好的宣導方向,幾乎沒有「堅持」非要教洗手不可的 NGO,畢竟洗手又不是什麼邪教!比如非洲這幾年衛生習慣的需求重點,就不再是洗手習慣,而是針對大小便習慣的衛教。

但洗手確實感覺比教導如何處理大小便「乾淨」,不曾到第一線現場工作的 NGO 工作者比較不會排斥,就像被派到印度德蕾莎修女創辦的「垂死之家」服務的義大利年輕修士,寧可去擦窗戶,也不要去碰痲瘋病患的排泄物。但說他們沒有愛心未免又太嚴苛,只能說菜鳥的心理障礙需要慢慢破除。某種程度來說,從「訓練新進人員進入社區工作」的層次來看洗手活動,可能比檢視其社區效果來得更有意義。

圖片來源:http://globalhandwashing.org/global-handwashing-day/about-ghd/

圖片來源:http://globalhandwashing.org/global-handwashing-day/about-ghd/

公平,不見得適用所有情況

文章當中的背景是 Kibera,根據我一位目前在現場工作,熟悉當地狀況的國際健康(Global Health)領域的同事分析:

「住在 Kibera 的人其實有很多在首都奈洛比(Nairobi)工作,但因為奈洛比的租金無敵霹靂貴,無法付這麼多錢去租房子,所以才住在 Kibera 過著通勤生活。只要上下班時間的時候看到超級多人在奈洛比跟 Kibera 之間通勤,就不難推測 Kibera 的現況,其實不能單純用『貧民區』來理解。」

所以從上班族的角度將心比心想一想吧!如果每天要上班的人,為了配合參加 Kibera 的 NGO 組織活動,而無法正常上班賺錢的話,靠日薪才能剛好生活的窮人,維生的成本是不是應該有人來負擔?

這時,就又要回到阿北常說的「價值」與「價格」這個經典問題。

今天如果這個 NGO 的計劃很有「價值」,比如可以拿到免費的種子跟天然肥料,並且學習到在自己家後院種植有機黃豆,知道採收以後要如何將這些黃豆帶到合作社,免費使用磨豆機來製做成豆漿跟其他豆類製品,改善家人蛋白質缺乏的問題,甚至有自己吃不完、多出來的量可以賣給合作社,那麼參加這個計畫的「價值」,可能就比去市區打零工一天所掙的錢更高。

一旦這個計畫在當地社區居民眼中,顯示出足夠的「價值」,就不用考慮出席的「價格」,就算沒有出席費,現場只有清水可以喝,當地居民也會參加。

當一個 NGO 發現,如果不給出席費,就不會有人想要來參加的話,不應該先責怪社區民眾被其他 NGO 「慣壞」了,而應該先檢討為什麼這樣的計畫,明明是對社區民眾有利的,在當地人心中卻沒有任何「價值」,甚至必須把浪費的時間換算成出席費?

圖片來源:https://goo.gl/IK3Vmn

圖片來源:https://goo.gl/IK3Vmn

老實說,我們在緬甸針對社區工作者進行訓練工作,「出席費」、「交通費」、「誤餐費」的確也是相當常見的補貼方式,但隨著我在當地工作年數增加,對於這件事逐漸抱持著比較寬容的想法。

因為緬甸鄉間交通不便,如果訓練工作在城市進行,交通費用跟時間成本確實很可觀,比如我在欽邦(Chin State)辦活動的時候,會有一些工作者因為非常認同這個訓練活動的「價值」,以至於從印度邊境的山區跋山涉水,花了 3 天 3 夜才到達縣城來參加活動。活動結束後,又要花 3 天 3 夜回到家鄉。每次在做訓練的時候,都會提醒自己,我要對這些人負責,給他們一個「值回票價」的工作坊,不然我就是大混蛋。

所以除了支付這些參與者的交通費、住宿費,我們的確還會給予合理的出席費,彌補他為了參與活動而犧牲超過一個禮拜的時間成本。如果一個計畫範圍原本無法擴及偏鄉的組織,能因此訓練到偏鄉的第一線 NGO 工作者,到最後卻只是一口咬定「NGO 給出席費是陋習」的原則,讓在地工作者即使有心想要參與,卻因為實在窮到無法投入,只好放棄,難道真的比較好嗎?

在活動現場,我們也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如果參加的在地 NGO 工作者有固定領取組織的薪水,或是可以回組織報差旅,我們就不提供出席費;但那些沒有支領固定薪水的人、交通成本特別高的參加者,就會得到我們特別的照顧。雖然不公平,但是鄉間的第一線 NGO 在地工作者基本上都是合情合理的好人,也理解在地的現實狀況,對於這樣的差別待遇,並不會有「公平」的質疑。

公平,有時候並不見得是好事。

圖片來源:http://www.lifebuoy.co.za/socialmission/

圖片來源:http://www.lifebuoy.co.za/socialmission/

另外,用臺灣的現況來聯想也會明白,那些不用工作賺錢,可以在平常上班時間來參加各種 NGO 活動的民眾,真的是 NGO 最需要觸及的對象嗎?如果是真正需要宣導的對象,一天不工作全家就會陷入沒飯吃的困境,為什麼不能給出席費?或是為什麼不能等下班以後在晚間舉辦?如果是真心的話,為什麼要當地人遷就 NGO 工作者自己方便的上班時間?

就如同教洗手當然也值得做,但不應該是一次性的活動,比如說一個小孩要養成洗手的習慣,也不會是短期的,如果 NGO 願意駐點在當地學校裡長期宣導,當然也會有好的價值。

從 NGO 的洗手計畫,我們要提醒自己對別人的現實往往不了解,這種不了解至少有 3 個層面:

  1. NGO 太感動於自己關起門來想出來的計畫,以至於忘了社區真正的需求。
  2. NGO 太執著,有潔癖, 認為給「出席費」很骯髒,只會用「貪心」來理解,忘了窮人要面對的現實。
  3. 外人忘了「洗手」這類入門款計畫,對於組織用來訓練新進人員進入社區的價值,可能大於計畫本身的價值。

對了,下次有出席費比較高的活動,歡迎邀請阿北參加喔!

作者介紹

褚士瑩

褚士瑩,資深 NGO 工作者阿北,年近沒有半百,打交道的公益組織超過百餘,喜歡胡搞,語不驚人死不休,從來不怕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