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讓照顧者活下來!NPO 的薪資正義由誰決定?

0
圖片來源:http://www.physiospot.com/opinion/to-care-or-not-to-care/

 

翻譯/ 洪瑞鷹

在美國紐約,上個月可說是所有非營利服務組織的重要時刻。DC1707 工會與 DCCNY 兒少日間照顧組織重新協議了 4 年期的工作契約,提升紐約 2,700 名日間照顧者福祉。這些人服務了紐約市 10,500 名兒童。本次協商過程非常特別,因為紐約市政府的預算管理局及勞工局都鼓勵雙方積極溝通。隨著政府業務大量委外,各式各樣的工作契約內容,基本上決定了福利工作者的薪資與福祉。

契約的背後,是我們看不見的弱勢

上述的談判過程雖然只是紐約的一個例子,但背後凸顯出一個更重要的服務勞動力結構問題:在照顧服務這個產業,幾乎都是由女性及多元族群來提供服務然而,是「誰」來決定服務者的勞動薪資這個勞資決定的過程如何進行這個問題對於國家的經濟發展及薪資平等具有重要意義。

在公私協力的年代,政府仰賴非營利組織提供高品質的服務方案,才能因應多元挑戰。目前紐約市大約有 4,000 項契約與 1,200 個非營利組織合作,整個城市有超過 10 萬名服務工作者。這些承接公部門方案的 NPO 有高達 80% 至 90% 的經費比例都來自政府補助,而且在薪資結構上,NPO 不能任意調升專任工作人員薪資待遇,以符合社會觀感。

Living-staff-Living-wage-1

當政府跟 NPO 合作時,契約設計往往會限制了第一線工作者的薪資,使得 NPO 無法給予較高的生活待遇、沒有比較好的健康保險,甚至連勞工退休金提撥都有問題。對服務提供者而言,要能吸引人才就要能提供合理的薪資待遇,特別是學有專長、願意長期投入服務領域的人,這些重要的人才才是服務方案能夠成功的關鍵。

無論照顧者提供哪種服務,勞動者逐漸體認到一件事情,照顧案主的人本身也需要得到良好的社會協助。再者,目前照顧產業的人力中有 84% 是女性、75% 為多元族群,因此促進這些人的薪資結構,也意味著提升更平等的發展。當照顧者的薪資遲遲無法提升時,我們基本上也在加速貧窮循環,使女性及多元族群無法改善生活品質。

政府推動,跨部門合作,共同守護勞工權益

很不幸地,過去的低薪困境曾導致紐約非營利部門運作陷入困境。2013 年,曾經有將近 20% 的服務提供者瀕臨破產。當時的危機促使市政府採取行動,政府就是要親自動手才能改善低薪風暴。從去年(2015)年開始,紐約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採取最低基本時薪為 $15 美元的政策,而且適用於全體服務契約。此外,只要是跟市府正式簽約的照顧工作者,每小時再調薪 2.5%。市府跨出了第一步,但還有很多事情要努力,因為服務工作者過去 6 年來已經很久沒有調薪。

圖片來源:http://www.salon.com/topic/welfare/

圖片來源:http://www.salon.com/topic/welfare/

這對服務工作者來說非常重要,特別是這一群人長期血汗、薪資一直不合理偏低。紐約的實質進步,歸功於近來才組成的非營利制度改善委員會(Nonprofit Resiliency Committee),這個委員會的組成包括了 NPO、慈善家、學者及市政府各局處代表,共同提出政策解方,為的就是建立一個更穩健的非營利服務部門及勞動條件。

這項對話與合作機制,有助於改善勞動者的長期低薪處境。非營利部門不能活在財務赤字的運作環境中,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根本無法永續經營。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工作者無法在長期低薪的勞動條件下,還要提供優質的社會福利服務。

紐約的例子也顯示,政府在促進 NPO 薪資水平時扮演了重要角色。當政府更積極在契約中保障 NPO 工作者的合理薪資,文官無形中就守護了勞工權益,特別是女性及多元族群。紐約市的良好示範,將成為其他市政府的重要標竿學習對象。


原文出處:美國非營利季刊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