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a 專欄【索瑪花開】一瓶來自漢生病康復村的野蜂蜜

0

 

作者按:

一個香港女生,NPO i-Action 創辦人,一個與世隔絕的漢生病康復村。每隔週四,希望你們都會喜歡涼山的故事和照片,一切都是他們最真實的生活、是我和他們最真實的走近。

 

去年年底,在漢生病康復村(簡稱「康復村」)過了彝族新年,剛好就碰上他們採蜂蜜的季節。過去在電視上看過採蜜的畫面,採蜜者從頭到腳裹得一絲不漏,如臨大敵,以防被蜜蜂螫到。然而在這裏,卻讓我看到更壯觀的情景──村民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下,忙碌於上百隻蜜蜂之中,徒手在石縫裡採蜂蜜!

IMG_4372

「Sonya, 你會拍片嗎?」在我一路跟拍村民採蜜的路上,內地合作夥伴問我。原來,除了拍照,他們還希望能拍一段影片,記錄整個村民採蜜的過程。

「我以前拍過一點,我可以試試。」就這樣,我被臨時分配到一個很重要的工作──紀錄片拍攝,還被告知可能只有一天可以拍攝到整個過程。於是在不到 10 分鐘的路程裡,我試著快速在腦海裡構思故事大綱和需要的畫面。

IMG_4255

尼子沙日是村裡的第二代村民,也是我影片裡的主角。這天,他和 14 歲的女兒子作,一起到山裡採蜂蜜。父女兩各背了一個竹筐,分別放了一個塑膠桶、一點薰煙用的草藥和一根小木棒。他們走到有水源的地方,拔開接駁的水管,先把手提的水壺灌滿。我跟著他們走進了大山,走了一小會兒,在那些沒有很顯眼的角落,父女放下了竹筐。這裡的村民都不養蜂,而是各自在大山裡找適合的地方,用石頭築起天然蜂洞,等候野生的黑蜜蜂來訪。

「是這裡了!」子作告訴我。

「這裡?」

環看四周,我到處找不到任何像蜂巢的地方。此時,沙日已經在熟練的搬動某個小洞口的石頭。眼看石頭一塊塊被移動,當最後一塊被搬走後,裡面居然就是蜂巢,數百隻蜜蜂安靜地依附在蜂巢上!近距離拍攝與觀看,絲毫不動的牠們,居然讓我感覺到一份靜謐,沒有感覺危機即將逼近。

IMG_4363

沙日把準備好的草藥燃起,放在石洞口,被煙薰到的蜜蜂慢慢開始騷動。一隻、兩隻……接著傾巢而出!屏住呼吸,我幾乎絲毫不敢動,沙日卻已主動出擊!他徒手伸進石洞裡,直接把停留在蜂巢上的蜜蜂薰走、拍走,小心翼翼地把蜂巢一塊塊取下。這步驟因為還是有點危險性,他不讓女兒負責。這時,站在一旁的子作會等爸爸把蜂巢取下來後,分裝到兩個桶裡面。最好的蜂蜜放一個,其他的放另一個;前者拿去市場賣,後者留給自己吃。

IMG_4382

IMG_4445

「這塊不好,沒什麼蜂蜜。」從石縫往裡瞧,還不能分辨出蜂蜜的好壞,必須把蜂蜜取下來才會知道。因為是野蜂,一切就像買彩券,每年一次的蜂期就是開獎的時候。

「你看,這就很好!」遇上了好蜂蜜,臉上總是帶點嚴肅的沙日,還是會忍不住流露出一絲喜悅。「霍老師,你試一試!」如此珍貴的好蜂蜜,他沒立刻放進桶裡,而是隨手掰下兩大塊,分給我和子作。

邊採蜜,邊偷吃,蜜蜂一直和我們親密的圍繞著。也就在這樣的環境裡,在彼此都沒有任何保護措施之下,我們各自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採蜜和拍攝。

「老師,我的頭上是不是有很多蜜蜂?」

「是呀!妳怎麼知道?」

「因為我的頭越來越重呀!」目測估計,子作的的頭上應該有近百隻蜜蜂!但我們一點都不狼狽,反而笑了。

IMG_4408

當天,我們一共去了 3 個地方採蜜,較好的蜂蜜大概也只占了一半,沙日顯然沒有很滿意。和其他採蜜的村民一樣,每年年底一次的蜂期都讓他期待,因為這也是家裡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

沙日家有 5 個孩子,子作是家裡的老三,2014 年六年級畢業後就輟學,後來又跟著哥哥跑到廣東打工,在磚廠通宵搬運磚頭。這次剛回來過彝族年,正好充當了爸爸的副手。子作在廣東打工時,一個月薪水不到 2000 元(人民幣,約 1 萬元臺幣),假如家裡的蜂蜜當季能豐收,就能抵上她幾個月的薪水了。

康復村的野蜂蜜質量都很好,但由於交通不便,村民只能在涼山內銷;而「痲瘋病」(在臺灣已稱「漢生病」)3 個字,縱然後面已加上了「康復村」,仍使得他們的蜂蜜較難在市場上賣一個好價錢。透過協助沙日和其他村民將蜂蜜裝瓶、設計與包裝,並銷售到涼山以外的地方,我和內地合作夥伴首度接觸到公平貿易。希望可以讓村民在提高收入的同時,也鼓勵他們將來學習更多養蜂技術。

IMG_4472

IMG_4677

現在全球很多地方都在推廣公平貿易,希望在市場可以接受的條件下,為勞動者、生產者提供更公平的價格回報,繼而帶動當地可持續性的發展。作為消費者,選購相似的東西時,或許還是比較看重包裝和價格,而會不小心忽略了貿易背後的「公平」與否。

透過與消費者分享生產者的故事,我們希望讓大家知道這些故事的由來,也讓大家更能體會公平貿易產品帶來的影響。就一瓶來自康復村的野蜂蜜而言,裡面還包含著生產者的汗水和勞力,藏著他們點滴的喜悅與失望,和被蜜蜂輕吻過了不知多少遍的小洞。

公平貿易不僅僅是在商言商的交易,深一個層次,是在講述人與人、人與自然間的交流和故事。站在 NPO 的角度,我們都還在這新的領域裡摸索與嘗試;換回消費者的角色,我們也不要小看個人的力量,透過看似簡單的每一筆消費選擇,我們都可以輕輕地推動著這世界的公平發展!

3 分鐘了解公平貿易

 

延伸閱讀:社會企業究竟是為了解決獲利模式,還是社會問題?從畢嘉士基金會談起

作者介紹

Sonya

80 後,香港人。從記者、公關,輾轉跳進了 NGO,負責災害管理工作。曾赴前線災區,亦曾派駐四川工作 2 年,專責汶川地震重建項目。後因心繫涼山,辭職成立自己的 NPO「i-Action」,從此與涼山和「痲瘋村」建立深厚感情,更把自己視為半個涼山人。需要養家,唯邊經營 NPO,邊打工賺錢。曾「兼職」空姐,甫又轉為自由攝影師。喜歡文字,喜歡攝影,喜歡以不同身分看世界,用照片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