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營利組織為什麼該在乎巴拿馬文件?樂施會:避稅天堂讓我們無法終結貧窮

0

 

翻譯/金建寧

非營利季刊過去曾發表文章,提到非營利組織應將更多注意力放在租稅結構上。隨著「巴拿馬文件」(the Panama Papers)持續曝光,人們有更多機會了解這個議題,明白它為何如此重要。

今年一月,樂施會(Oxfam)為了配合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發表了一篇《全球 1% 富人經濟學》報告,說明儘管避稅天堂和境外金融中心並非明顯違法,但我們都應該憂心,因為擬定並左右境外金融中心規則的人,通常都不是為低收入人權發聲的非營利組織。

樂施會認為這些結構是導致極端貧窮的主因,侵蝕了國家稅基及稅收機制--

該體系遭到私人銀行、法律、會計與投資業中坐領高薪的專業人員濫用,他們利用了日漸無國界、無阻礙的全球經濟。根據累進稅制,這些最富有的企業和個人應繳納最多的稅金,但也擁有最大的動機去剝削這樣的結構,以躲避其納稅義務,同時有能力聘僱這些專業人員。

該報告指出,跨國公司甚至將這些策略寫進商業計劃書--

跨國公司可以蓄意將資產所有權或實際交易成本轉移,轉入他們設在低稅負地區或不需要揭露相關商業資訊地區的紙上子公司,當盈利從實際經濟活動發生的所在國消失後,就只會存在避稅天堂。

[…]

當公司以合法避稅或非法逃稅的方式減少納稅額後,就能比他們在國內的競爭者和中小型企業取得更大的優勢。此外,這種境外體系與有害的租稅競爭,每年會使政府損失幾 10 億美元。雖然牽涉其中的確切總額還不確定,但已明顯是個重大問題。避稅天堂與其他避稅手段影響了各種收入水平的國家,包括最貧窮的國家。據估計,跨國公司規避的稅金每年使發展中國家損失上千億美元。

全世界稅收制度遭受的損失總額估計已接近 2000 億美元。根據樂施會今年一月的估計,有 8% 的個人財富藏在境外,總共有 7.6 兆美元的資產沒有被課稅,該金額產生的所得稅每年可提供 1900 億美元供各國政府利用。2013 年,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Sachs)將此情況描述成定時炸彈--

這個體系已變得如此荒謬又危險,開曼群島的 56000 個人經營 92000 家公司,那些管理數兆美元的避險基金公司大多位於這裡。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收集跨國銀行資產資料後估計,有 1.4 兆美元的銀行資產與負債位於開曼群島,相當於每人 2500 萬美元!這是定時炸彈而非金融體系。不意外的是,這些公司裡的所謂「董事會」理應負責「治理」公司,卻通常由身兼數十家甚至數百家公司的董事所組成,這種情況既荒謬、危險又失控。

薩克斯寫道:「這是全世界最有權力的國家必須負起的責任。他們創造了這種毀滅性的體系,現在該要終結這個體系了,全世界都需要繳納稅金。」

當富裕國家的政客保護那些坐擁特權的銀行家和避險基金管理人、對億萬富豪上百萬美元的逃漏稅視若無睹,並且容忍主要公司耍弄不可饒恕的花招時,就是在玩火。我們的世界資源限縮,而這些避稅天堂代表了我們無法接受的特權與濫用,而非公平的分攤。

這些避稅天堂當然並非導致貧窮與不平等的唯一原因,但確實在極具毀滅性的機制中扮演齒輪的角色,造成經濟上的不公。

而這還不是境外產業造成的唯一後果。國際調查記者同盟(The 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ICIJ)根據 1150 萬筆流出的財務與法律紀錄合力調查,揭露更多公然犯罪的資訊,並製作了這段影片,簡短介紹遭藏匿的數 10 億美元所造成的問題。

在《稅務討論》一文中,金.克萊恩抨擊該產業未能克服這些核心結構問題。她表示:「桃樂斯.戴的老師兼天主教工人聯盟運動共同發起人彼得.莫瑞曾說過,我們的職責在於『創造一個易於為善的社會』,這樣的社會具有許多元素,但至少應有大致的社會公平,而其中部分的公平是由累進稅制所達成。非營利界務必要堅持這一點,否則將成為缺少社會公平之下的主要受害者。這是我們的選擇,而我們必須迅速作出選擇。」

 

原文編譯:Oxfam on How Tax Havens Perpetuate Poverty: Why Nonprofits Should Care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