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局長的專業可以現場學習,人品與能力才是重點?

0
(圖片取自柯文哲臉書專頁

文/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林萬億

(原始標題:我為何堅持社會局長必須具社福專業背景)

這幾天來,一定有很多社福/社工界的朋友跟我一樣備受煎熬。為什麼年輕世代、升斗小民、社會福利界許多人支持的台北市長柯文哲醫師,會選擇許醫師擔任社會局長,而不接受他所委請白秀雄老師領導的社會局長遴選委員會所推薦的人選?柯市長說:「台北市過去 8 任社會局長中具備社工背景的也不過 3 位而已。」意思是說,社會局長從來就沒規定一定要由社福/社工人擔任。從某個角度看來,許醫師的確不見得會比以前那些非社福/社工背景的局長差,社福/社工人何必大驚小怪。然而,我仍然期期以為不可。昨日的錯誤不應該成為今日繼續錯誤的藉口。

一、遴選社會局長始末

首先,容我簡述台北市社會局長遴選始末。約末三個月前,柯文哲先生邀請白秀雄老師出面組成社會局長遴選委員會。白老師依各社會福利服務對象,邀請具代表性的成員加入,包括:王榮璋(殘盟秘書長)、何碧珍(婦聯秘書長)、林月琴(靖娟執行長)、吳玉琴(老盟秘書長)、高正吉(台北市社福聯理事長)、胡宜庭(台北市社福聯總幹事)、葉大華(少盟秘書長)、陳節如(育成社福基金會)、陳瑪利(婦展協會)、滕西華(台北市社工師公會理事長)、曲兆祥(台師大政治學系教授,姚立明指定委員),以及我本人代表社福/社工學術界。委員會討論認為不宜採網路投票,宜採委員共識決。候選人產生管道有自薦、團體推薦、委員推薦等三種。候選人資格要件由委員會提出構想,再經柯先生確認同意。要件如下:1. 具有團隊合作觀念,2. 正面積極、有企圖心,3. 勇於承擔,具領導力,4. 有決斷力、負責任,5. 有社福實務經驗,6. 具社福專業者優先。資格審查前接到 7 位候選人資料。初選淘汰 3 位,4 位進入複選面談名單。最後再從中挑選 2 位送柯先生決定。這個程序也是雙方同意的。2 位推薦人選交給柯先生面談之後,委員會並未再接到任何遴選結果的消息。12 月 18 日從媒體得知許醫師被柯先生拜託擔任社會局長,理由是遴選委員會推薦的兩人,一位未準備好,一位不想從事務官退休。柯先生怕開天窗,所以自己找人遞補。

確定消息屬實後,遴選委員會中的 12 位委員,除曲兆祥教授外(曲委員已接受任命為公訓處處長),同意於 12 月 19 日召開記者會譴責柯文哲踐踏社福專業。在此之前,就有社福界的朋友來電替許醫師緩頰,希望給許醫師一個機會。這幾天,網路、茶餘飯後,有許多關於這件事的討論。有認同遴選委員會的譴責的;也有認為柯先生的確不尊重遴選委員會。但是,不認為社會局長一定要社會福利/社會工作專業背景。這也是我之所以寫這文章的緣由。

二、 憶往

1994 年,陳水扁先生(民進黨)與趙少康先生(新黨)、黃大洲先生(國民黨)競選修憲後第一次台北市長選舉。結果陳水扁以 615,090 票(43.67%)贏得選舉。選舉期間,有許多弱勢團體支持陳水扁,因為陳水扁在市議員、立法委員任內非常支持弱勢團體;再加上他有一位因幫他助選台南縣長而被拼裝車撞成身障的太太吳淑珍女士。陳水扁在競選期間承諾如果他當選,一定會接受社福團體所推薦的社福專業人士當社會局長。當時,社福團體屬意身心障礙福利界的曹愛蘭女士,陳水扁也同意。然而,當選後,民進黨內派系開始運作爭取資源分配,新潮流系屬意陳菊女士擔任社會局長。於是,陳水扁在兩難之下,請馬永成先生找我接下社會局長一職,平息雙方。這個提議被我拒絕。我認為既然承諾在先,就應該照約定走,何況陳菊女士不具社福專業背景。這對一個首次經過市民投票洗禮產生的新市府,市政分工的專業典範確立格外重要。

既然我拒絕接任社會局長,陳菊的任命就順理成章。於是,社福團體以社會福利團體聯合工作室(簡稱社聯工作室)的名義集會,商討對策。在一片撻伐聲中,我決定代表大家出手批判陳水扁。我寫了一篇〈請陳市長尊重社福專業〉的短文投書在自立晚報上。從此,我被扁迷圍剿,也被陳水扁排除在他的政治伙伴名單外,包括後來他當選總統。若不是他任期後半官司纏身,再加上蘇貞昌先生的力薦,我不會有機會進入行政院擔任政務委員一年。可見,堅持專業理念是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的。然而,我從不後悔,為了社工專業承諾,做出挑戰權威的舉動。因為當別人踐踏你時,你不出聲,就是默許。你的默許,將帶來後續的踐踏。

20 年後,同樣的場景浮現。12 月 18 日我到台南市政府瞭解衛生福利局的規劃始末。曹愛蘭局長說了一句令人傷感的話。她說:「如果真的柯 P 選擇一位醫師擔任社會局長,再加上台南市政府社會局即將被併入衛福局,受傷最重的應該是林老師,因為他一輩子都在為社會工作專業地位與社會福利發展打拼。」我沒那麼偉大,只是,很感傷,20 年後同樣的事件被複製。我必須承認努力不夠,這個社會的上層階級以慈善施捨作為洗滌他們貪婪靈魂的淨水;中產階級以結盟弱勢團體作為擴大勢力的墊腳石。一旦,他們成功了,淨水倒掉、石頭踢開。在乎弱勢者權益者仍然是弱勢團體。

三、 為何社會局長必須具社福專業背景

事件發展迄今,有記者問我,為何社會局長一定要社福專業背景。我的回答很簡單:「妳會問為何衛生局長一定要醫療背景,為何教育局長一定要教育背景嗎?」她說:「不會。」可是,她說:「柯 P 說以前的社會局長 8 位中只有 3 位是社工背景。可見社會局長不必然一定要社福專業的人才能勝任。」我反問:「那些不具社福專業的社會局長勝任嗎?江綺雯勝任嗎?王浩勝任嗎?」當然,有人會挑戰我,看是依什麼標準?台北市社會局裡也有人拜託遴選委員留住王浩局長啊,說他腦袋清楚,又能幫員工溝通議會。不只這樣,像新北市政府社會局長李麗圳不是也被朱立倫市長誇獎做得虎虎生風?可是,去問一下與新北市社會局家防中心合作過的團體,他們講得多難聽;再去看看之前楊素端局長時代苦心經營的四通八達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現在成為什麼樣子?遠的不說,朱立倫市長一再獻寶的「幸福保衛站」被新北市的學校校長與老師說得如何不堪;拼命開創公共托嬰中心,而不思解決婦女最關心的私立幼兒園價格太貴的問題,完全搞錯方向,只是配合朱立倫的政治行銷。至於,不屬於欽定項目的社會福利根本沒錢沒人可用。這就是外行領導的後果。

社會局長必須具備社福專業是因為他必須瞭解各項社會福利受益人口群的需求,瞭解各種社會福利政策,瞭解滿足服務對象需求的社會福利方案與工作方法,否則他如何分配資源、指揮員工、推展福利服務。更不用說,他必須在縣市長之前,與其他局室首長協調資源分配、政策優先順序、政策執行策略。如果衛生局長、教育局長都是專業,不具社福專業的社會局長如何在那些具各自專業背景的局長面前展現自己的專業知能,平等地參與長期照顧體系如何分工、目睹家暴的兒童如何被協助、高風險家庭的學童如何被輔導、弱勢家庭的社會住宅如何興建與配住等等的跨局室政策分工與合作協調?不能老是依賴幕僚遞紙條吧!社會局長做錯了決定,部屬將進入水深火熱的日子中,民間社會福利團體也要不斷地幫忙擦屁股、補破網。

不只是社會局長必須具備社福專業,各福利領域科長、家防中心主任也都必須具備社福專業,因為他們必須規劃各該福利領域的政策、執行社會福利法規規定的事項,開發各該福利領域的方案以滿足人民需求;同時,還必須在局裡與其他科室協調資源配置。如果不具社福專業,鐵定會胡亂規劃政策,或犧牲各該福利領域服務對象的權益。

今年縣市長選舉前,全國屬於這種外行領導社會局(處)的縣市除了屏東、高雄、台南、台中、桃園外都是。無怪乎,大部分縣市只會加碼各種津貼,別無他法,頂多爭相設置食物銀行、待用餐。縣市家防中心任由受暴婦女、受虐兒少苦苦等候,救援無期,比比皆是;高風險方案複雜的評估表單難以操作不打緊,把委外的民間團體一線社工當二線用,角色錯亂、介入無方、只要案例不上報就是萬幸;不足的長期照顧服務體系如何加速開發,甚少被關心,只能等待中央補助款到來,有多少錢做多少事;身心障礙福利 ICF 新制只剩下新制兩字,幾無 ICF 精神了,每一縣市還缺多少身心障礙服務機構、設施,如何開發資源,創新服務,甚少被外行的局長關切;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基礎的區域社會福利服務中心,也沒多少縣市有意願推動,任由基層社會福利服務體系支離破碎、不連續、缺漏、權責不明。難道說,這不是人民迫切需要的嗎?地方政府社會局可以放著不管嗎?社會局長只會帶著市長去拜訪人瑞、去送火災慰問金、去探訪孤兒院、去參加公托開幕剪綵,……。這就是為何我堅持社會局長要有社福專業背景的原因。當然,我也知道這裡面有太多屬於中央政府該負責的。無能的中央政府領導絕對也是地方百姓苦難的禍首之一。

一群社會行政人員、公職社工師、約聘僱社會工作員被一位外行的社會局長帶領,再加上若干外行的主任、科長、股長,其結果如何,不難想像。好的是,事情不會太多,因為局長外行,不會要求太多,員工流動少,民間團體也樂得依約行事。壞的是,局長亂要求,或是處處配合縣市長的政治胃口,胡亂指揮,員工流動如趕集,民間團體的標案一改再改。不管哪一種,人民都是最大受害者。

四、為何社福界仍有人支持好人甚於專業?

為何社福/社工界仍然有人不認為社會局長需要社福專業呢?首先,社福界裡的確有一群本來不是學社會工作的人加入,例如:社會福利使用者、身心障礙者的家長、行銷專長、募款專家、志工轉行、家學淵源等,這是可喜的。本來民間社福團體就應該海納不同背景的人,要募款、要行銷、要倡議、要組織,有不同背景的人相挺,絕對更有力。非社會福利專業背景出身的社福工作者很容易依自身的經驗,不覺得社福專業是絕對的重要。因為,他們早已認為自己從事社福工作游刃有餘。所以才會說出,專業是可以在實務現場學習的說法,認為局長的人品與能力才是重點。

然而,也不是所有非社會福利專長背景的社福朋友都持這種想法,有些人仍然相信社會局長應該具備社福專業背景,因為每次都在等待好人出場,太辛苦了。我們的服務對象不能天天在等好人出現。我們寧願先找到一個具社福專業背景的人來當社會局長。至少他知道自己的責任是什麼?他聽懂別人在罵他什麼?

其次,有些社福/社工的朋友吃夠了社福專業背景的領導者的排頭。在當前檯面上的具社福/社工背景出身的股長、科長、主任中的確有領導風格很糟糕的人。他們欺善怕惡、欺下瞞上、爭寵邀功,罵下屬如罵狗,操員工如操兵,導致基層員工苦不堪言。在這種日常的工作生活經驗下,會逐漸內化社福/社工專業也不見得可靠的印象。一旦,見到一位非社福/社工背景的長官,表現出體恤愛民、寬容溫暖時,就突然有被自家人欺負,卻得到他人關愛的小確幸。於是,翻轉了過去曾有的具社福/社工背景的領導者才是好的領導者的想像。這是非常遺憾的經驗。只是,這終究是那位,或那些領導者個人的問題。所有政治人物、領導者、長官都有可能出現這種修養不好的人,不只會出現在社福/社工界。只是,在社工的教育下不應該有如此的長官。我們也應該教育他、抵制他、譴責他。

第三,也有一些社福/社工的朋友在公部門或民間社福機構的工作經驗已如同受暴婦女一般習得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這些人們被迫面對長期的羞辱、痛苦與不快樂工作經驗,導致變得無能或無意願去避免這些痛苦環境的壓迫,甚至逃避去面對它,因為他們已經學習到無力去控制苦難情境的後果。的確,長期經歷了社會局(處)長是由非社福/社工的人擔任,即使那些人曾作威作福、踐踏專業、欺壓員工、剝削下屬。但是,久而久之,已經麻木了。反正,作為一位小小螺絲釘的公務員或基層社工,也無力對抗。就算對抗也覺得毫無改善的可能。只能默默地等待下一位好人出現。這個好人在哪裡?四年一次選舉?八年政黨輪替嗎?還是等董事會換人?誰又能保證換人做做看,一定會換一位具社福/社工的好主管。就這樣,這種對自己的行為後果的無效與不敏感的心理狀態油然而生,就是官場(職場)習得無助感。

目前,公部門的社工離職率高有很多人是反映了這種習得無助的經驗,既然改變不了局面,年資一到就請調。請調到其他社福/社工單位是對自己曾有的社福/社工生涯的承諾仍抱一絲絲希望;請調到其他非社政單位者大多數是對社福/社工界的絕望。

第四,社會工作專業的養成過程中,存在太多去專業化的(de-professionalized)要素,例如:社工教師仍有許多不具專業社工/社福背景,怎敢自信地告訴學生社工是專業;部分溫馴的社工教師以為倡議、改革、抗爭不是社工專業,只有溫暖的服務才是社工;有些社工教師或長官不斷要求旗下社工或社會行政人員要去政治化(de-politicized),自己卻在替政治服務;媒體與社會大眾不斷讚美社工是溫暖、愛心的志工,社工也習以為常地甘之如飴;社工實務現場督導們、長官們也不斷地強調經驗至上、理論無用,使得社工方法被當成是常識,而非知識。諸如此類,可憐的小社工就此不敢爭、不敢吵,或者期待納入醫療專業大傘下爭取專業加給,或者期待學得更多心理治療技術偽裝成更專業。

最後,有些人已經在非社福/社工專業領導下找到的位置。不管什麼人來領導,他們都可以生存,而且生存得悠然自得。其實,有些不具社福/社工專業背景的主管也會拔擢某些人,讓他們擔任說客,或橋樑,分化、瓦解社福/社工人的反對聲浪。說什麼這位長官也很想做事,人很好,應該給他機會試試看。於是,社福/社工人一點點怒火又被澆熄了。日復一日,社福/社工人變得溫馴,不斷適應環境,而不是去改變環境。誰來領導都沒關係,只要給我一口飯吃,我就能活下去。可是,這個我們曾短暫支持的長官很快就會回到他的專業,不管是政治,或是醫療,任期到了,他走他的路,留下來的還是社福/社工人要自己去面對嚴苛的工作環境。

結語

當今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貧窮與飢餓、居住不正義、家庭功能萎縮、親職能力下滑、配偶暴力嚴重、生育率超低、兒童照顧負擔沈重、兒童虐待危機四伏、環境與就業障礙重重、人口老化嚴重、長期照顧服務短缺等。當社會福利制度不健全、社會福利主管不具專業社福/社工、社福/社工教育失敗,最大的受害者不是那些被我們批評的人,他們任期一到就閃人。最大的受害者也不會是社福/社工人,因為頂多改行、閉嘴。最大的受害者是那些貧窮的家戶、失依的兒童、受虐的兒少、中輟的學童、受暴的婦女、無助的身心障礙者、孤苦的老人、被排斥的同志、被邊陲化的少數族群等。

因此,我沈痛地寫了這篇短文。只是想告訴親愛的社福/社工伙伴,請妳們站出來為自己的服務對象發聲,為自己能實踐專業使命而鋪路,為一個可以實現專業承諾的環境而倡議。不要輕易妥協,不要容易被軟化,不要如此溫馴。當我們這麼容易對有權者自我消權(disempowering)時,我們的服務對象一定很失望、挫敗,因為幫助他們的人(助人工作者)竟然沒有為保障他們的權益而堅持。

 

(本文由社福總盟授權刊登,原文在此。)

 


按讚,接收更多公益深度訊息!

社會局長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